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公報中,有這樣的表述,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傳遞除了怎樣的信號?我們一起來聽聽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的解讀。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政府和市場的界限定在哪兒,界限問題非常重要,政府做政府應該做的事情而且一定要做好。所以這就有法律的監督在里面,政府要有作為,而不是只是一種應付的方式,這是不對的,所以要通過法制建設來健全。我們要有信心,中國現在的問題是沒有信心,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辦,所以四中全會非常及時,也非常必要,它鼓勵了大家改革的信心,民族振興的信心,奮發有為的信心,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
記者:您認為在經濟領域的改革中,如何通過法律的手段更好推動改革?
厲以寧:很多問題根據法律法規來推進改革阻力會小很多,我舉三個例子,第一,對于農村土地確權問題這個一定要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因為到現在為止,很多問題比如農民有意見,按理說,產權證,經營證使用權都應該落實到戶的,發給農民的。但是很多地方據我了解直到鄉里面管起來了,不到農民手里,農民還是不放心,最大的目的是讓大家放心這就是不依法,這是一個例子;第二,混合所有制問題。這個問題在推行過程中一直不太順利,就是因為很多法律法規還沒出來,一些條例還沒出來,所以國有企業有些顧慮,民營企業也有些顧慮。我加入混合所有制企業就把我的財產權交了,他有這種想法。國有體制還是這樣,那我不是白搭了嗎。這種顧慮也要靠法制建設解除。要解除顧慮,不是靠某個企業人給他作保證解決的,而是要有法為據,
第三個就是在市場經濟中,對現在遇到的問題,比如證券的問題,為什么中國的證券老是在上上下下而沒有大的情況呢,就是對于證券的法律法規還有些不放心,能不能根據法律來做。比如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能不能做到。
所以說十八屆四中全會對改革是大大的推動,告訴大家必須依法治國,依法改革。我們過去也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大家認為闖了再說,實際上載改革初期可能有效,現在一定是依法推行改革,所以我認為改革速度取決于法制建設的速度。法制建設了能快一點那改革就快一點,法治監督更嚴一點大家也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