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國際貨幣論壇7月27日召開。論壇主題聚焦“地緣經濟風險與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圍繞地緣經濟風險、全球金融治理體系、加密貨幣、數字金融等議題展開研討。
此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IMI)、南開大學國家創新與金融研究院承辦。
此次論壇發布了2025人民幣國際化課題成果《不斷深化的地緣經濟風險》。報告指出,當前地緣經濟風險源于世界經濟金融格局內部矛盾的集中爆發,并將持續深化;其負面溢出效應已波及我國實體經濟、金融市場及國際貿易投資體系、全球供應鏈與國際金融市場。有鑒于此,報告提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并以此帶動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是緩解地緣經濟風險的重要方向;而數據亦顯示,地緣經濟風險指數上升時,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同步上升,全球支付體系和官方儲備貨幣亦呈現多元化調整。為應對地緣經濟風險沖擊,各國應從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等視角尋求地緣經濟風險的根本解決之道。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在開幕致辭中指出,面對地緣沖突升級、保護主義回潮、金融動蕩加劇等外部沖擊,全球治理呼喚新方案。中國目前以高水平金融開放和穩慎人民幣國際化,維護多元貨幣體系,已成為全球金融治理改革的中堅力量。
當下,現行國際貨幣體系暴露出諸多問題,需堅持推進全球金融體系的治理改革。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指出,治理改革包括改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減少貨幣政策負面溢出、改革國際金融組織、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以及反對金融霸權。面對不斷擴大的地緣經濟風險,要加快推進全球金融體系的治理改革,推進貨幣多元化,發揮二十國集團的作用,促進區域協調合作。
在充滿變化的國際環境下,金融協作顯得尤為重要。巴基斯坦央行原行長亞辛·安瓦爾表示,21世紀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歷重構,貿易、技術、資源、氣候風險是四大關鍵影響領域,金融領域協作對可持續增長至關重要。
在探討人民幣國際化問題時,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教授吳曉求強調,人民幣國際化是建設金融強國的核心標志,這需要以市場化、法治化和制度穩定性為基礎。法治完善和信心穩定是根本前提,需通過系統性改革進一步鞏固國家軟實力。人民幣國際化需突破傳統路徑,探索“第三條道路”。發展中國資本市場需聚焦三方面:供給端優化資產質量,資金端擴大長期資金入市,制度端強化法治,同時與資本市場開放相輔相成,通過國家戰略協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