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直播_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_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不卡_国产女人夜夜春夜夜爽免费看

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充分發揮中觀層次作用 塑造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重要突破口
2025-07-31 來源:經濟參考網

科技創新是影響世界發展格局的關鍵變量,是黨中央立足全局、面向未來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近些年來,安徽省在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方面,充分發揮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作用,下大力氣推進全域科技創新,取得了積極進展和顯著成效。

一、充分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兩只手”的協同作用,形成了全域創新領先優勢

(一)強化省級層面戰略謀劃和系統協同

近年來,安徽省委省政府結合省情堅定不移地下好科技創新先手棋,全面謀劃推進全域創新。

一是強化省級層面戰略謀劃。圍繞科技創新先后出臺了《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安徽省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實施方案》《安徽省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行動方案》《關于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活力與動力的若干舉措》等重要政策文件,形成安徽全域創新的時間表、路線圖和具體方案,為加快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構建了全域創新政策體系與生態體系,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領先優勢。2024年,安徽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2.69%,居全國第7位,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3年位于全國第一方陣。

二是強化省域內系統協同。積極搭建省域內系統協同的全域產業創新架構,強化對重點產業、重大項目布局的省級統籌指導,引導各地市(縣)政府結合地方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發揮各自所長所能圍繞全域創新前沿積極作為,錯位競爭,協同創新,形成全省上下聯動的全域創新“一盤棋”格局。以汽車產業為例,汽車產業是安徽重點打造的“首位產業” ,安徽緊緊抓住科技創新主線,構建了規劃+指導+方案+政策+平臺的政策支撐體系,積極推動各地深度融入汽車全產業鏈創新體系。如合肥、蕪湖等地以整車制造為主要方向;宣城、池州、亳州以關鍵零部件為主要方向;銅陵、馬鞍山以零部件配套與動力電池材料為主要方向;淮南以新能源汽車后市場為主要方向;六安以新型儲能產業為主要方向,各地錯位協同形成了全省覆蓋、規模梯次分布、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特色產業集群體系。據統計,目前安徽已經形成7家整車廠、4000多家汽車零部件和后市場企業的“三位一體”全產業鏈格局,2024年汽車全產業鏈營收達1.52萬億,連續4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已成為全國汽車產量、出口量最高的省份。

(二)緊抓大國重器和產業主線推進全域創新

安徽以重大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服務保障國家重大戰略科技力量,緊抓科技創新和產業主線精耕細作,筑牢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一是以大國重器為抓手點面結合推進全域創新。下大力量建設合肥國家實驗室,合肥科學島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已服務國內外200多家用戶單位,支持超過3800項前沿研究課題,推動我國在高溫超導材料、低功耗電子器件、新藥創制等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前沿領域原始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在重大前沿科技原始創新過程中還摸索出“沿途下蛋”創新模式,大力開展衍生科技成果發現、挖掘、策劃、轉化和服務工作,推動大科學裝置設施預研、建設及科研過程中的成果及時轉化應用,已梳理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衍生技術成果170余項,轉化落地成果30余項,催生了中科離子、中科太赫茲等20多家高技術企業。

二是緊抓科技創新和產業主線精耕細作。安徽科技創新和產業布局有清晰的底層邏輯,通過深入研判產業形勢和本地產業適配性,瞄準有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的領域持續深耕,緊抓科技創新主線,按照“龍頭企業—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生態”的路徑推進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如安徽傳統家電產業基礎好,但近年來高附加值環節缺失制約產業鏈進一步升級,政府聚力解決產業鏈“缺芯少屏”關鍵短板,緊抓產業創新,向新型顯示和芯片等產業鏈上游延伸,新型顯示產業形成了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產業鏈布局態勢,已集聚200余家新型顯示企業,全省顯示面板產能位居國內第2位,占全球的8.5%。集成電路產業與主導產業協同融合,賦能共生,大力發展驅動芯片、存儲芯片和家電芯片等特色芯片,集聚了580余家企業,培育出長鑫存儲、晶合集成、通富微電等大批龍頭企業。目前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芯片設計企業25家,DRAM存儲器產能全國第1、全球第4,液晶面板驅動芯片領域代工市占率全球第1。

(三)構建 “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木蔥郁”的市場創新生態機制

一頭抓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重大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往往面臨研發投入周期長、資源投入多和不確定性高等問題,這就需要發揮有為政府和科技領軍企業的積極作用,統籌資源和持續驅動,將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學裝置、企業、孵化平臺、產業園區打造成緊密型集成創新、協同創新綜合體,形成集成創新優勢。經過多年努力,安徽制造企業創新活躍度升至全國第3位,涌現出一大批科創前沿龍頭企業,奇瑞汽車、科大訊飛、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中鼎的密封件產業集成創新等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形成了強大的核心競爭優勢。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由2013年的2200多家增至2024年的2.3萬家,增長了9倍多,總量居全國第8位、中部省份第2位。

一頭抓專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的最基本單元,創新動能強但失敗率較高,安徽各級政府充當風險承擔者,以“沒有收益的天使輪投資人”身份下場培育市場創新主體,且不參與企業收益分配,在企業獲得成功的適當時機退出并引入社會投資者,以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為了讓科學家和企業家安心創新創業,政府成立專班幫助產學研對接,破解教授、科學家創業面臨的團隊組建、資金籌措、場地供給、市場對接等難題,推動項目、平臺、資金、人才等資源向企業傾斜,持續護航創新主體做精做專做強。2024年,安徽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599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90家,居全國第8位。

(四)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協同創新格局

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員,安徽通過強化區域協同創新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形成跨區域“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

一是協同攻關核心技術。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量子信息等“卡脖子”領域,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機制組織跨區域創新聯合體。2024年安徽牽頭實施7項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攻關項目,與滬蘇浙共建12家創新聯合體,帶動企業研發投入超6億元。中國科大與上海微系統所合作研發的“九章三號”量子計算機,成為長三角協同創新的典范。

二是協同共建創新平臺。構建長三角地區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合肥國家實驗室在上海設立基地。按照“中心+專業研發機構”模式,支持安徽多地與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共建省技術創新中心。蕪湖、宣城等市在上海建設“科創飛地”,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與滬蘇浙相關示范區共同發起成立聯盟,形成“研發在滬蘇浙、成果轉化在安徽”新型協同創新的模式。

三是共享科技創新資源。吸納滬蘇浙專家進入安徽省科技專家庫,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來皖創新創業。共同建設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集聚重大科研基礎設施、科學儀器和科技服務機構。全省吸納滬蘇浙地區技術合同成交額不斷增長。據統計,蕪湖市2024年億元以上項目中,滬蘇浙投資實際到位資金占比達86.2%,341個產學研合作項目中,有80%來自長三角地區。宣城市80%以上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均已與滬蘇浙企業形成配套。

四是構建產業協同創新生態系統。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與上海張江科學城,推動大科學裝置共享,不斷做大G60科創走廊增量。聚焦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在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的區域格局中,與長三角地區共建創新型產業集群。實施“人才飛地”計劃,柔性引進長三角地區高端人才。推動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市場一體化與公共服務共享,打造區域共享創新資源的嶄新格局。

二、安徽推進全域創新的重要啟示

安徽充分發揮省級中觀層次的作用,創造性開展科技創新工作,讓政府更有為、市場更有效,企業更有膽、科學家更有用,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鮮活經驗。

(一)只有充分重視并發揮中觀層次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才能把黨中央的要求落到實處

省級政府是貫徹國家意志、落實中央重大戰略部署、體現國家整體治理能力的重要組織層級,是國家現代治理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省域治理需平衡國家治理規范性與地方治理靈活性,既要落實中央戰略部署,又要結合省情因地制宜創新,一竿子插到底,發揮承上啟下“雙向樞紐”功能。通過調研,我們認為安徽推進全域創新的重大戰略價值在于,以體制機制改革釋放創新活力,發揮中觀層次主動性、創造性和系統性推進全域創新,打通了中央政策落實中“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存在的“中梗阻”,構建了上下聯動,既接天線又接地氣的工作局面。這充分說明,要做到完整、準確、全面落實中央決策和戰略部署,需改變中觀層次治理中存在的上靠中央,下靠地市(縣)的本本主義、形式主義、特別必須根治用文件落實文件、用講話落實講話、用規劃落實行動等疾崮。要從各省實際出發,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新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在省級層次實現國家縱向管理和橫向治理有機結合,破解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瓶頸,解決大量似乎無解的存量問題,需要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中不斷創造新鮮經驗和做法,在事關國家科技創新大局中勇于突破,為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積累經驗、先行先試,為提升整體國家治理效能發揮示范作用。

(二)只有堅持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有機結合,才能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創造良好市場生態

調研中看到,安徽在積極探索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創新性結合的實現形式、方式和路徑等方面積累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我們認為,其本質是政府與市場在創新驅動中角色重構,政府從“管理者”向“賦能者”轉變,市場從“被動參與者”向“主動創造者”轉變,實現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共生共榮。市場經濟本質是市場機制要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但必須以高效配置資源為基礎,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推動技術創新。有為政府通過科學制定戰略規劃和有效宏觀經濟調控,合理引導資源的配置和走向,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只有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協同共進,才能形成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良好生態。

(三)只有堅持創新驅動與全面深化改革相統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具有強大內生動力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科技創新是重塑全球和區域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謀創新就是謀未來。與西方不同,地方政府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統一大市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主體和載體,也是我國在日益激烈的大國競爭中勝出的關鍵支撐。推進科技創新是大勢所趨、使命所系、實踐所需,既是國之大者,也是省之大計。安徽的探索告訴我們,要發揮好中觀層次的作用,就要把創新驅動與全面深化改革統一起來,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安徽創新實踐證明,中觀層次對國家戰略的理解和執政能力直接影響著國家重大戰略目標是否能夠如期完成。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迫切需要中觀層次創造性開展工作,克服路徑依賴,探索攻堅克難的新思路新辦法。要樹立和踐行正確的政績觀,對事關全局和長遠的事情,耐得住寂寞、保持住定力,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繪到底。要更加注重質量和效果,從無效低效的事務中抽身出來,從文本主義、形式主義中解放出來,把有限的時間、資源投入到具有高價值、高效能、高質量的事情上來,拒絕內卷內耗,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內生動力。

(四)只有堅持省域內與跨區域有機協同,才能推動區域創新治理體系從簡單整合到系統耦合

當前,都市圈和城市群已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態和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我國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形成了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等幾大跨區域創新高地。省級中觀層次既是本省域范圍內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統籌規劃者,也是跨區域科技創新協同和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具有打造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高地、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價值。從安徽實踐看,在全面把握全省發展“一盤棋”思想指導下,依托省域內系統協同并通過長三角一體化突破行政邊界實現跨區域協同,完全可能扭轉市縣級基層區位和資源劣勢并抬升區域創新效能高度,將“行政邊緣”轉化為“創新前沿”。市縣級基層承載了大量鮮活的創新實踐,能夠于“細微之處”破“問題之冰”。中觀層次進行跨區域協同,有利于在更大空間范圍內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逐步化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提高國家現代治理能力建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要求中觀層次以制度創新為引領,以資源聚合為抓手,以市場邏輯為驅動,通過縱向協同與橫向整合,實現創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治理效能的全面提升,形成有利于全域創新的制度供給體系、營商環境和創新生態。

三、幾點建議

一是建議賦予中觀層次更大的改革自主權。省級中觀層次治理是國家治理層級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各種治理問題相互交織的前沿陣地,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力量,直接影響國家治理的整體效果,一定程度上代表整個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建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賦予有能力、有擔當的省級政府更大的自主發展權、自主改革權、自主創新權,探索提升中觀層次全域推進工作的能力。建議國家支持安徽、浙江、上海、廣東等已形成創新整體優勢的省份,承擔更多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試點任務,探索打通央地銜接的堵點和痛點,強化省級統籌和跨區域協同,形成可復制推廣的制度性成果,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新路徑。

二是建議完善對中觀層次的考核激勵機制。要深入認識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按照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探索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政府績效考核機制。建議根據省域特色、國家賦予戰略定位和承擔國家重大使命不同設定不同的考核標準。比如,安徽首要考核標準應是踐行國家科技創新策源地的成效、青海是維護生態安全、黑龍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使各省在落實國家戰略使命中形成相互支撐、互為表里的梯次支撐體系,增強國家整體競爭力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議把省級使命擔當作為激勵和保護機制,培養擔當實干的工作作風,破解“慕虛榮、務虛功、圖虛名”等仍不同程度存在的頑疾,以創造性工作完成中央賦予的核心戰略使命。對省級干部的轉崗、提拔也應將解決當前發展面臨的最重要難題是否取得突破作為重要考核內容,除特殊情況,要干滿一個任期,取得明顯的工作進展和成效才能轉崗提拔。

三是加強中央宏觀層次對產業的統籌謀劃,破解地方重復建設和內卷式競爭。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優化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布局,建議國家發改委牽頭制定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差異化發展規劃,強化與中觀層次的協調與協商,在讀懂中國國情和各省省情的基礎上,明確各省市重點發展方向,除了對重大項目實施窗口指導、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建設國家未來產業先導區、避免各省“一哄而上”同質化競爭外,要把組織領導各省全域推進工作的自主權交給地方。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建設和“兩新”擴圍,倚靠中觀層次優化具體資金投向并組織實施。對中觀層次形成全域推動工作機制的省份,應提高“兩重”“兩新”重大項目支持比例,向地方承擔的國家長周期使命的重大項目如高水平建設國家實驗室體系、承擔“大國重器”項目等傾斜,大幅提高項目支持比例并減少地方配套資金要求。探索設立“國家重大科研創新專項轉移支付”制度,重點支持中觀層次具有領導組織承擔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戰略任務的地方政府,優先覆蓋具有超前、引領意義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引進等剛性支出。依靠省級政府,有效、有序、有重點地積極推動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全國性或省級企業并購重組,推動優勢產能做強做優,淘汰低效產能。健全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避免企業在國內外市場開展惡性價格競爭,將中歐汽車啟動的“最低進口價格”機制復制推廣至其他市場和其他產品領域。

四是以超常規思維探索一攬子解決地方財政可持續性問題。積極探索以一攬子增量政策從短、長期破解地方政府面臨的一攬子存量問題。短期以中央轉移支付和債務置換緩解地方流動性壓力,大規模擴大超長期特別國債規模,定向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地方債務。建議以安徽為試點,將地方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配套資金、重大基礎設施、三年疫情災害以及重大民生項目形成的企業欠款一次性剝離,成立地方債化債公司,探索以市場化融資手段盤活存量資產,將前期投入的基礎設施、科研園區、實驗室物業等沉淀資產證券化,建立專項賬戶定向用于清償政府拖欠企業債務,緩解企業現金流壓力,激發經濟活力,試點成熟后推廣至全國,破解地方政府普遍面臨債務問題。中長期要通過多元投入和經費改革增強地方財政可持續性,積極探索土地增值稅等財稅體制改革,增加地方穩定稅源。

五是鼓勵各地加快培育全域創新格局。大力培育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建立健全風險共擔與容錯機制。建議中央設立“科研創新風險補償基金”,對地方承擔的國家前沿技術探索性高風險項目,允許拿出一定比例的財政資金建立“試錯保障基金”,探索“政府+企業+保險”三方風險分擔模式,明確因不可抗力導致的失敗可豁免追責,鼓勵地方在中觀層次的組織下,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以創新思維推動全域創新。支持安徽與長三角共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業轉化”一體化平臺,推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技術攻關與商業化應用。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探索實行以實績論英雄的人才積分評價機制,破解“卡脖子”人才缺口。支持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健全完善企業“走出去”政策支撐體系,積極搭建企業“走出去”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產業鏈抱團出海,依托共建“一帶一路”完善海外利益保護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

(本文為《把充分發揮中觀層次作用作為塑造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安徽省下大力氣推進全域科技創新的調研報告》刪節版。報告執筆人:陳文玲 顏少君 謝蘭蘭 徐占忱)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平市| 毕节市| 云南省| 阳泉市| 辽阳市| 徐闻县| 东光县| 罗江县| 河西区| 当阳市| 叙永县| 府谷县| 黔西县| 太白县| 乐平市| 平阳县| 集贤县| 湖南省| 吉木乃县| 司法| 黄浦区| 绍兴县| 兴山县| 潞城市| 荔波县| 福清市| 湘乡市| 黔西| 平定县| 石家庄市| 白水县| 孝义市| 榆林市| 米林县| 兰州市| 琼结县| 乡城县| 什邡市| 长宁区| 农安县| 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