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北交所市場行情火熱。W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30日收盤,北證50指數今年以來的漲幅達到了38.72%,領漲市場各寬基指數。市場行情催化下,公募基金在不斷加大對北交所個股的配置。日前披露完畢的公募基金二季報顯示,已有39家公募機構旗下基金重倉了59家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計持倉市值近百億元,配置機構數量和重倉規模在最近三年內均實現了快速增長。
59家公司進入前十大重倉股
據華源證券統計,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北交所共有59家公司進入各類基金前十大重倉名單。其中,公募基金共增持了47家公司,減持了11家公司,1家持平,12家公司在上季度位于基金重倉名單而本季度則退出。
具體個股方面,Wind數據顯示,公募基金上半年重倉的北交所市值前十大公司分別為錦波生物、同力股份、納科諾爾、貝特瑞、諾思蘭德、艾融軟件、并行科技、曙光數創、連城數控、華嶺股份。其中,對于前五名公司的持股市值均超過4億元。
從歷史數據來看,2021年至2023年,投資北交所的公募機構數量增長偏緩慢,但隨著北交所市場的高質量發展,對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的吸引力逐步提升。2025年,配置北交所企業的公募基金家數再度創下新高,配置金額方面也實現了快速增長。
據開源證券統計,2024年末,共有29家公募機構配置北交所股票,同比增長31.82%;2025上半年,重倉北交所企業的公募基金數量達39家,配置家數再創新高。金額方面,2021年至2024年,公募機構在北交所重倉配置金額分別為7.90億元、22.60億元、33.22億元、54.18億元,2025上半年,公募機構在北交所重倉配置金額則達到了98.92億元,整體同樣實現了快速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北交所被動指數產品在此期間也實現了較快的規模擴容,進一步促進了基金對于北交所企業的配置。以北證50指數為例,開源證券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25日,2022年至2025年,北證50指數基金規模分別為29.40億元、27.69億元、77.79億元和111.62億元。數量方面,2022年至2025年跟蹤北證50指數基金的產品數量分別為16只、26只、43只和55只。
今年6月30日,北證專精特新指數正式發布,成為繼北證50指數之后的北交所第二只指數。該指數從北交所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公司證券中選取市值最大的50只作為指數樣本,以反映北交所專精特新上市公司證券的整體表現。據悉,近期已有多家基金公司遞交了相關指數產品申請,爭奪首批北證專精特新指數基金“入場券”。從時間上看,在指數發布3個月之后,也就是今年四季度,基金公司可以開始上報相關產品。未來,新指數產品的落地或進一步為北交所市場帶來資金增量。
基金配置仍有增長空間
市場行情催化下,北交所基金的業績表現也比較亮眼。據《經濟參考報》記者統計,截至7月30日,11家北交所主題基金2025年以來的平均回報率已經超過51%,且2025年至今全部取得正收益。
機構認為,短期北交所市場或存在震蕩分化態勢,但從中長期視角來看,增量資金的入場和業績回報的兌現有望驅動新的結構性行情。目前,北交所基金配置占比仍有較大增長空間。
“對比科創板和創業板的基金配置占比來看,北交所基金配置占比仍有較大增長空間。”開源證券北交所研究中心總經理諸海濱表示,整體來看,上半年科創板和創業板基金配置占比分別達6.58%和8.38%,北交所基金配置占比僅有0.17%,從配置系數來看,科創板和創業板的配置系數分別為0.96和0.65,北交所的僅為0.27。
展望后市,西部證券表示,短期北交所市場或延續震蕩分化,但中長期在政策紅利與產業升級共振下具備韌性:一方面,中報密集披露期業績高增標的(如研發投入強、產能釋放明確的成長性企業)有望驅動結構性行情;另一方面,北證專精特新指數發布后,相關指數產品申報加速,預計四季度增量資金入場將進一步激活市場交投活躍度。投資主線上,建議聚焦新質生產力中兼具技術稀缺性及財務高成長性的雙主線標的,同時關注產業鏈整合與外延并購帶來的業績增厚機會。
諸海濱認為,在當前估值總體較高的情況下,建議關注北交所部分公司在中長期配置上的潛力,隨著半年報的披露,關注2025年半年報業績超預期、估值相對合理、具備新型生產力的稀缺性標的公司。
創金合信北證50成份指數增強基金經理董梁、黃小虎在二季報中也表示,當前北交所板塊估值回到中等水平,從中長期角度看,北交所代表的新興科技發展方向是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方向,板塊企業的盈利增長潛力仍然有一定的競爭力,具有較好的長期投資價值。(記者羅逸姝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