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只是放電影,當下的電影院正在探索“N”種可能。《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在北京市場調研發現,從只放電影到與展覽、演藝、餐飲深度融合,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受眾消費習慣的改變,不少影院正悄然“破圈”“跨界”,從“電影+”邁向“+電影”。伴隨著影院從“單一觀影場所”轉型為“綜合娛樂空間”,影院空間正在被重新定義與盤活。
跨界 影院不只“放電影”
位于北京市通州區遠洋樂堤港四層的首都電影院城市副中心店飛行館內,一場沉浸式的飛行之旅正在進行。在球幕獨特視角的包裹下,觀眾正身臨其境地“穿梭”于古老的故宮和現代化的都市之間,翱翔于蒼穹之上的180度沉浸融入感也讓觀眾不禁發出驚嘆聲。
“‘飛行館’是我們于2024年初特別打造的項目。在直徑16米的球幕空間里,觀眾可在強烈的視覺包裹感中收獲身臨其境的奇妙觀影體驗。我們目前推出的飛行影片《飛越神州》《環球之旅》及《星際探險之旅》都很受歡迎。尤其是周末時段,不少大人會帶著孩子來觀看。”首都電影院城市副中心店負責人高穎表示。
實際上,如今的電影院,已不再只是“放電影”的場所,而是致力于成為一個可以提供多種文化娛樂體驗的超級空間。
在北京CBD萬達影城的大堂里,充滿童趣的“童年好時光”藝術展吸引了不少路人的注意。現場不僅有消費者在觀影前后駐足,不少專門前來藝術展打卡的觀眾也被影院氛圍所帶動,查看近期影訊。
北京CBD萬達影城舉辦的“童年好時光”夏季主題藝術展。(受訪者供圖)
“和藝術展的跨界合作是我們影院近期的重點嘗試方向,我們地處北京CBD區域,年輕白領和商務人群集中,這些群體對于藝術展等多元內容項目需求較高。近期舉辦的‘童年好時光’藝術展,帶來明顯的‘破圈效應’,不少原本沒有觀影計劃的客群因為藝術展走進影院,受到環境的感染,成為我們的新朋友。”萬達影城北京CBD店經理池政告訴記者。
從“電影+餐飲”,到“電影+演藝”,再到“電影+研學”“電影+展覽”,記者觀察到,“破圈”“跨界”成為諸多影院的共同選擇。“這些表面上是業態疊加,其深層邏輯是通過引入新的功能,打破原有‘大堂-影廳’的二元結構,并創造出更多可供社交、休閑、體驗的‘第三空間’,將觀眾的消費行為從2小時的觀影延長為3至4小時的‘目的地式’文化消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光影空間藝術專業講師許寒添表示。
謀變 創造走進影院新“理由”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影院而言,“跨圈”之舉實際上是基于消費者習慣轉型的“謀變”之舉,更是擺脫“靠片吃飯”困境的“自救”之舉。
傳統院線電影發展正從“增量時代”向“存量時代”邁進。艾媒咨詢《2023-2024年中國電影市場運行狀況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指出,2015年以來,中國電影平均上座率不斷走低。艾媒咨詢分析師指出,銀幕數的增加與平均上座率下降的不匹配,顯示了影院經營狀況仍然面臨挑戰,影院整體盈利不樂觀。
“傳統模式下,影院的運營高度依賴兩條生命線——上游持續供給的優質內容以及基于這種觀看行為的附屬消費。”許寒添表示,但是,新一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正在發生變化。他認為,隨著各類數字媒介的發展,觀眾不再滿足于僅僅“觀看”,他們渴望“在場”“體驗”和“介入”。同時,流媒體平臺也將家庭轉變為了更加舒適的媒介空間,影院需要為觀眾提供更高的吸引力,不能還僅僅將自己定位為一個“播放器”。
池政也說,近年來觀眾更傾向“擇片而觀”,熱門檔期和大制作影片仍能吸引大量觀眾,但日常觀影頻次面臨挑戰。尤其年輕人娛樂選擇多元化后,傳統運營依賴“票房+賣品”的模式已然不夠,影院需要從“單一觀影場所”轉型為“綜合娛樂空間”,要主動創造“走進影院的理由”。
“傳統影院收入主要來源于電影票房收入、賣品收入、廣告收入、場租收入這四大項,也就是在所謂的候影時段去深度挖掘消費潛力(包括賣品、廣告、衍生品等)的消費模式。而現在的首都電影院是主動去做經營方式的調整。現在觀眾出來消費的成本較高,我們必須要提供多元化、多種類的服務。”高穎說。
影院主動謀變的成效也在慢慢顯現。
首都電影院著力打造多個“首影放映+”品牌項目,包括“首影·紅色光影課堂”“首影·特色展映”“首影·新新劇場”等。其中,首都電影院城市副中心店于2025年1月3日正式發布“新新劇場”,作為影院里的演藝新空間,通過真人演藝、深化故事、燈光舞美等多元素融合,為觀眾帶來不同形式的觀演體驗。
首都電影院城市副中心店新新劇場內舉行原創音樂演出(受訪者供圖)
記者從首都電影院獲悉,自發布以來,“新新劇場”共舉辦各類演出活動60余場,涵蓋話劇、舞臺劇、兒童親子互動劇等多種類型,總接待人次達七千人次,平均上座率為50.3%,綜合合計收入為20余萬元,展現出影院跨界經營的潛力。“除此之外,多元化經營吸引更多人走入影院,也帶動了我們賣品銷售額的提升。”高穎說。
再造 影院空間重新被“定義”
展望未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影院空間將被重新定義與盤活。
萬達電影最近提出超級娛樂空間戰略,指出“超級娛樂空間應該時時匯集最受歡迎的藝術娛樂形態”。“大銀幕應該成為一個介質,一切有價值的視聽內容都能在大銀幕上呈現。未來的超級娛樂空間,應該是所有藝術和娛樂形態都能在這里產生,包括影視、AI互動、潮玩漫展等等。”萬達電影董事長兼總裁陳祉希指出。
首都電影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首都電影院經過對未來電影院經營的深入研判后,將徹底打破“放映廳+大堂”的傳統經營模式,物理空間將被高度活化,影院空間將深度融合展覽、演出、沙龍、輕餐飲、文創零售、藝術裝置等多種靈活業態。“原來是‘電影+’的概念,現在是‘+電影’的轉變。”該負責人稱。
該負責人同時表示,以沉浸式為核心特點的交互趨勢,已經在科技端、內容端初見雛形,新的文化娛樂時代已經在路上。技術將服務于內容與體驗,創造出家庭娛樂設備無法比擬的震撼視聽效果和深度沉浸感,讓電影院成為消費者追求體驗的必然選擇。
許寒添也表示,未來的影院,應當不再僅僅是承載電影內容的“容器”。“未來的影院設計,可能實現在標準放映、沉浸式戲劇、藝術展覽、社交派對等多種模式間快速切換。未來的影院生態,將告別‘千店一面’的同質化,走向一個更加多元、更具活力、與城市文化生活深度共生的‘百花齊放’的時代。”他說。(實習生張景涵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