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夏日高溫的“烤”驗,福建的許多勞動者頂著烈日奮戰在火熱的建設一線,為城市發展默默付出辛勤的汗水。
清晨五點,天剛蒙蒙亮。位于閩南的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二期綜合服務大樓項目工地已是人頭攢動。“項目工期節點在那,要想及時封頂,像我們鋼筋工要做的是前置工序,時間卡得緊,再熱也得頂著干。”組長李文超說。近日,泉州數字經濟產業園二期綜合大樓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封頂,標志著泉州“北門戶”城市發展新地標建設邁入新階段。
清晨六點,太陽微露,位于漳州的中交一航局廈金大橋(廈門段)墩臺預制廠內機械轟鳴。在預制承臺上的鋼筋骨架間穿梭的遼寧葫蘆島人劉軍,時而停下腳步,彎腰查驗鋼筋綁扎的節點,時而快步走向作業點,與工友確認施工細節。廈金大橋(廈門段)主線長約17.3公里,全線共85個墩臺在中交一航局廈金大橋(廈門段)墩臺預制廠預制,再拖帶至海上施工現場進行吊裝。當前,廈金大橋(廈門段)已進入施工“關鍵期”,廈門本島、海域段等工區協同發力。
“安全帽、長袖工服、手套,一樣都不能少。”劉軍抹了一把順著額頭流下的汗珠說,“南方天氣太熱,太陽太毒,露在外面的皮膚,一天下來火辣辣地疼”。
三明盛夏,烈日高懸,空氣中彌漫著燥熱的氣息。“帶電作業不能停,復雜的作業往往耗時將近4到5個小時,我們必須頂著太陽干。”27歲的電力工人林峰說,選擇在一天中氣溫不斷攀升的“火熱時段”作業,這個看似“不明智”的選擇,其實是做了全方位的考慮。他說,雖然清晨和傍晚的溫度相對較低,作業人員體感更舒適,但高架車占據本就不寬敞的機動車道,早晚高峰期會給市民出行帶來不便。
上午十點,電力作業人員馮文平、康洽鈺腰系安全帶、頭戴安全帽、身著厚重絕緣服及絕緣手套,正在絕緣斗內進行避雷器帶電更換。絕緣服內溫度高達50攝氏度,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臉上滿是汗珠,但2名作業手“車輪上陣”,如同緊密咬合的齒輪不間斷運轉。
自六月入夏以來,三明市用電負荷劇增,最高負荷攀升至2844兆瓦,環比增長11.05%。當地電力部門已累計帶電作業700余次,減少停電時間3500多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