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兩個多月綜合評選,攜程集團“2025旅游創新貢獻獎”榜單近日正式出爐,包括“哈利·波特”倫敦魔法地鐵、沙特AlUla沙漠藝術節在內的20個全球創新項目在列。這其中,來自中國的“標桿”項目更是備受矚目。“說走就走”的旅行是一種別樣的人生體驗,也令情緒價值得到極大滿足——從張家界109.9米高的全球最大吊腳樓群“七十二奇樓”,到撬動25億次社交媒體播放量的泉州蟳埔女“簪花圍”,再到用動態光影與VR重構千年彩燈的自貢燈會……多樣化的需求正重構中國旅游創新范本,向世界輸出更豐富的“中國故事”。
記者了解到,此次攜程集團首次提出“旅游創新方程式”——以生產驅動與傳播驅動為雙軸,通過數據分析(50%)、專家評審(30%)、用戶投票(20%)的三維評估體系,將碎片化的探索提煉為可持續的創新公式。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評選也更關注科技應用、體驗設計、文化表達及跨界合作等“創新性”的表現;衡量候選項目對環境、社區的影響以及長期運營情況是否滿足“可持續性”;“可復制性”則評估項目在其他目的地落地的可行性。
“20個創新項目是從2023-2024年度數百個新開或爆紅案例中脫穎而出。它們也在過去一年里,不僅在攜程平臺上帶來顯著的目的地熱度與訂單轉化,更成為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全球游客追捧和熱議的‘現象級旅行現場’。”旅游創新貢獻獎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何把旅行變成可持續創新,這其中,來自中國的10個獲獎項目正繪就大眾旅行新篇章。
“它像一座創新沙盒,讓傳統景區在低風險環境中驗證技術、內容與商業模型的化學反應。”上述負責人表示,如張家界七十二奇樓通過“拆舊還舊、修古復古”的建筑手法與360°沉浸式演藝,證明了非遺可以通過空間敘事結合真人演員與全息投影技術,為游客打造出多維感官體驗。
更多元、更獨特的旅行體驗創新中,此次獲獎的自貢燈會也別具特色。位于成都附近的自貢市是大型燈籠制作企業的聚集地,以非遺文化為內核,依托于產業基礎和數字技術,這座城市開創了傳統文化賦能夜間經濟的又一途徑。來自攜程平臺數據顯示,自貢通過舉辦燈會,去年僅在節假日高峰期,就吸引了超過45萬名游客涌入這座小城,訂單同比增長41%,自貢燈會周邊酒店預定訂單增長達300%。
旅游創新貢獻獎組委會介紹,自貢燈會的創新體現在多方面——深度挖掘"南國燈城"歷史底蘊,將恐龍文化、井鹽文明等本土IP轉化為巨型燈組藝術;“綠色能源之光”“節能燈飾藝術”“廢物資源化”燈組展現體現可持續;采用了智能控制技術的“動態光影”燈組,使燈光的變化更加靈活和生動,能夠根據觀眾的動作和周圍環境的變化進行實時調整;引入了虛擬現實(VR)技術為觀眾提供了更豐富的觀展體驗等。
文化創新領域中,“泉州簪花圍造型點亮福建非遺體驗”則以傳統蟳埔文化和簪花圍技藝為支點,聚焦“非遺體驗+旅拍”模式,善用社交分享的流量杠桿,大大帶動在地文旅、民俗產業鏈增收,獲評年度旅游創新貢獻項目。
復原蟳埔女“戴簪花圈、插象牙筷”的百年習俗,簪花圍近年來在社交媒體爆火,通過明星效應引爆社交媒體,抖音相關話題播放量超25億次,帶動了“游蟳埔、戴簪花、美自己”的出行熱潮。旅游創新貢獻獎組委會介紹,通過開發"非遺體驗+旅拍"新模式,蟳埔村日均接待游客量從200人激增至8000人。同時,延伸出簪花制作工坊、民俗展演等產業鏈,帶動周邊漁家樂、文創店等增收超3億元。值得注意的是,當地政府還將簪花元素植入城市公共藝術,打造“海上花園”文化IP。這種讓沉睡民俗變身時尚符號的實踐,使非遺真正“活”在當代生活。
業內人士表示,站在文旅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旅游創新貢獻獎正通過多維度的視角創新“平臺搭臺-生態唱戲-全域受益”傳導機制,逐步重塑行業底層邏輯。此次獲獎案例向大眾勾勒出一幅“旅行創新地形圖”,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年度獲獎名單的標桿效應,更在于構建了一套可量化、可復制、可持續的產業升級方法論,為各目的地、景區等探索可持續的文旅融合提供更多元地新思路。
“全球旅游業正在發生很多創新。但這還不夠。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創新,讓游客來得了,并且還能再來。我們不缺好項目,缺的是把項目翻譯成可復用的創新語言。”梁建章表示,新設立的10億元旅游創新基金也將持續投向引領行業的創新項目,為業界提供創新靈感與參考。
當旅行從消費場景進化為創作場景,目的地則從資源的提供者轉變為體驗的共創者。如何讓每一次出發,都成為對世界的重新想象?2025旅游創新貢獻獎正試圖給出答案,而這并不是終點。記者了解到,未來,這一獎項還將面向全球目的地的創新項目,持續投入獎金并開放創新基金申請通道。下一年度的創新范本花落誰家?哪些創新項目將為市場帶來更多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