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面對國際環境復雜多變,國際經貿秩序遭受重創,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我國有效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延續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展現出強大韌性和活力。也要看到,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加力鞏固。展望下半年,預計宏觀政策將持續發力,進一步做強國內大循環,推動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
上半年經濟穩中有進 回升向好基礎亟待加力鞏固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60536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3.7%、5.3%和5.5%。
兩名工作人員在福建(泉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調試智能服務型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
第一,擴內需政策效果明顯。擴內需政策首先表現在以舊換新政策的帶動作用。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0%,比一季度加快0.4個百分點,呈現較快增長態勢。其次,“兩新”政策帶動制造業投資較快增長。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繼續擴大,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2.8%;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6%。特別是,制造業投資增長7.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25.2%。
第二,工業生產總體保持較快增長。今年以來,國內工業生產一直處于平穩且快速的增長狀態。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延續較快的增長態勢。整體來看,上半年我國工業生產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制造業引領工業增長。上半年,制造業實現了7.0%的增長,增速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0.6個百分點,顯示制造業發揮著引領工業增長的趨勢。在制造業內部,裝備制造業和高技術制造業發揮了顯著的支撐作用。其次,“兩新”政策對工業生產拉動效應明顯。在以舊換新政策推動下,綠色、智能、高品質產品的消費需求持續釋放,特別是汽車制造業和計算機通信制造業保持了快速增長。最后,新質生產力引領工業持續向高端化邁進。
第三,出口呈現較快增長。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出口13萬億元,增長7.2%;進口8.79萬億元,下降2.7%。進入6月份,進出口、出口、進口同比全部實現正增長,且增速都在回升。具體來看,我國對外貿易呈現以下特征:首先,從主要出口目的地看,增速走勢持續分化。我國對美出口繼續下滑,對歐盟、東盟及日本出口都實現了較快增長。其次,從出口貢獻看,機電產品對我國出口的貢獻仍然較高。在機電產品中,船舶出口為出口商品中增長最快的品類。
第四,物價水平邊際改善。上半年,我國物價水平呈溫和上漲態勢。消費領域價格總體平穩,核心CPI逐步回升。上半年,食品價格同比下降0.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6個百分點;能源價格同比下降3.2%,降幅比一季度擴大2.1個百分點。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月度同比自3月份起逐步回升,6月份上漲0.7%,創14個月以來新高。
財政收入相對穩定 支出力度加大保證經濟增長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分別為115566億元和14127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0.3%和3.4%。
就財政收入結構來看,稅收收入逐步回升,非稅收入增幅回落。一方面,上半年,主要稅種增長平穩。全國稅收收入9.29萬億元,主要稅種如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個人所得稅分別增長2.8%、1.7%、8%,出口退稅比去年同期多退1322億元,有力支持外貿出口。其中,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稅收表現良好,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計算機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器材等裝備制造業稅收收入分別增長32.2%、9.2%、6.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稅收收入增長13.8%。另一方面,非稅收入增幅回落。上半年,全國非稅收入2.27萬億元,同比增長3.7%,增幅比一季度回落5.1個百分點。上半年,地方多渠道盤活資產,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出租、出借等收入增加,帶動全國非稅收入中的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增長4.8%。
就財政支出情況來看,支出力度持續加大,重點領域保障有力。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13萬億元,同比增長3.4%。這意味著各級財政能夠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加大支出強度并優化結構,財政支出整體保持增長,重點領域也得到了保障。同時,也要認識到,支出結構還存在隱憂。例如,盡管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衛生健康等領域支出均有增長,但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民眾對高質量公共服務需求的提升,這些領域的支出壓力將持續增大。
以積極的宏觀政策擴內需 加速創新開放培育增長新動能
展望下半年,面對經貿摩擦和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大,宏觀政策加力提效的必要性進一步上升。未來政策要重點著眼需求側,加快推動現有政策落地顯效,推動內需回升,從而實現全年經濟平穩增長。
第一,財政政策加強前瞻性儲備,在維持經濟平穩增長中發揮更大作用。財政政策要兼顧好短期穩增長、防風險和中長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積極做好前瞻性政策儲備,為經濟平穩增長保駕護航。
首先,要更好地發揮財政在應對外部沖擊中的兜底作用。積極儲備增量政策。要綜合考慮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債、吸引社會資本等途徑籌集資金,重點投向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兜底領域,新基建、新興產業等新質生產力領域等。其次,要在加大支出力度的同時優化結構,突出“投資于人”導向,加大對民生、消費相關領域投資力度。具體而言,財政政策應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民生保障、創新驅動等領域,同時通過減稅降費等措施減輕企業負擔,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在支持民生和消費領域方面,應加大對養老、托育、醫療等領域的投入力度。
第二,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協同,降低積極財政政策的債務負擔。2023年以來,受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影響,國內利率水平不斷下探。在當前低利率的環境下,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使得政府的財政支出(如基礎設施投資)能夠在低融資成本的環境下得以實施,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政策聯動。此外,低利率的貨幣政策也降低了積極財政政策的債務負擔,減輕了政府和企業的債務成本,為財政政策提供了空間。
面對未來復雜的經濟形勢,宏觀調控應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在貨幣政策保持適度寬松的同時,財政政策要積極發力(如增加基礎設施投資、減稅等),進而提高政策的整體效能。與此同時,應通過更加透明的信息傳播和政策溝通,提高市場對貨幣政策的預期管理,增強市場信心,鼓勵消費和投資。
此外,要防止低利率政策長期化帶來的風險,加快推動結構性改革,以實現可持續增長。就目前情況看,應逐步轉變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和以銀行信貸為主導的金融結構。在經濟結構上,應充分平衡消費、投資、出口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逐步擴大消費占GDP比重,實現可持續增長;在金融結構方面,應充分發展直接融資市場。
第三,優化貿易結構,實現對外開放的高質量發展。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潛在的經貿領域沖擊,需要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首先,要優化貿易結構與拓展多元市場。鑒于一些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中國應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程度,積極拓展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市場。同時,加快產業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貿易模式向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轉變,以增強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其次,優化國際營商環境,鼓勵外商投資深耕中國市場。一方面,要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激勵外資企業在華所獲利潤更多用于再投資;另一方面,要繼續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范圍,優化外商投資結構,更好利用外資推進制造業補鏈強鏈。積極引導外資投向現代服務業,鼓勵養老服務、文化和旅游、體育、醫療、職業教育、金融等服務業領域吸引利用外資,滿足多層次服務消費需求。
?。ㄗ髡撸洪Z坤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稅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汪川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