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公布2025年獲獎名單。七位科學家因在生命科學、物質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的成績而獲得2025未來科學大獎。
中國地質科學院季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與周忠和獲得“生命科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化石證據。20世紀90年代,季強報道了發現于我國遼西地區的世界首例帶羽毛的非鳥恐龍化石,開啟帶羽毛恐龍化石發現的序幕。徐星、周忠和發現并研究了一系列從恐龍到鳥類的過渡物種,為鳥類從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提供確切證據。
拓撲電子材料是凝聚態物理領域近年來的一項重大發現,為自旋電子學、量子計算與能源技術等多個領域開辟了廣闊應用前景,然而尋找和發現拓撲材料卻十分困難。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方忠、香港科技大學戴希、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丁洪獲得“物質科學獎”,以表彰他們在拓撲電子材料的計算預測以及實驗實現方面做出的貢獻。其中,方忠和戴希發展出一整套計算方法,率先預測出拓撲絕緣體、量子反常霍爾材料、外爾半金屬等一系列拓撲材料。丁洪則首次在方忠和戴希預測的半金屬材料中實驗驗證了外爾費米子的存在。他們開創的方法已被全球科學家廣泛采用。
盧志遠由于他在非易失性半導體存儲單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數據可靠性領域的發明和引領的貢獻而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于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旨在獎勵在中國(含港澳臺地區)取得杰出科學成果的科學家,以創新模式帶動更多民間資金推動中國基礎科學的研究,促進科學事業發展。未來科學大獎目前設置“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并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截至目前,未來科學大獎共組織10次評獎,共46人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