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集團)四川有限公司(簡稱“賽迪四川”)與重慶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賽迪重慶”)聯合發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2025)》。該研究以區縣為出發點,對全國五大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特別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高質量發展情況進行評價研究。
該指數以五大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區縣數據為底座,通過橫向對比全國五大城市群發展情況,縱向解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部區縣發展情況,并評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指數前100區縣,以期為城市群發展提供宏微觀雙視角。
研究機構表示,從五大城市群高質量發展指數總體情況來看,呈現長三角城市群顯著領先,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城市群次之,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相對靠后的發展競爭格局。長三角城市群在五個維度均全面領跑,尤其在創新驅動(109.693)和數智轉型(110.462)上表現尤為突出;粵港澳大灣區在綜合質效(102.790)方面緊跟長三角,但其在綠色生態(98.582)、數智轉型(97.501)和開放共享(98.745)這三個維度上表現相對薄弱;京津冀城市群表現相對均衡,其中創新驅動(101.241)能力較強;長江中游城市群整體排名靠后,特別是在綜合質效(96.121)和創新驅動(95.648)上表現相對薄弱;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綜合質效(96.020)方面與長江中游城市群表現相近,但創新驅動(91.339)和數智轉型(94.651)成為其最明顯的短板。
研究機構認為,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部來看,城市群內縣(市、區)發展水平在空間上呈現明顯的非均衡特征。成都及重慶主城區作為核心區域,總指數相對較高,形成城市群發展的雙核引擎,核心區域周邊縣(市、區)總指數次之。除核心區域及周邊區縣外,大量縣(市、區)總指數偏低,發展相對滯后。從兩大都市圈對比來看,成都都市圈總指數達101.341,重慶都市圈總指數為98.659。成都都市圈在綜合質效、創新驅動、綠色生態和開放共享四個維度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特別是在創新驅動(102.016)和綠色生態(103.989)方面表現突出。重慶都市圈在數智轉型(100.970)方面略優于成都都市圈,但在創新驅動(97.984)、綠色生態(96.011)和開放共享(98.445)三方面仍有一定短板。
研究機構指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指數前100區縣,是成渝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先鋒隊與示范者,是洞察區域高質量發展推進成效的關鍵指標與重要窗口。從類型分布情況來看,市轄區占據主導,入圍數量達63個,反映出市轄區在經濟發展中的優勢地位。從各區域分布情況來看,區域高質量發展呈現出鮮明的雙核主導格局。重慶市共29個縣(區)入圍,成都市共19個縣(市、區)入圍,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關鍵力量。從前十強分布情況來看,成都市有4個市轄區入圍,重慶市也有4個區入圍。
研究機構指出,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長三角、粵港澳等成熟城市群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區域內對“雙極”依賴明顯,區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協同發展格局有待優化。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質量發展,應著力釋放區縣發展動能,深化區域協同。一是優化合作機制,強化科技創新,打造西部科創高地;二是以產業為核心,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產業體系;三是提升雙城帶動能力,強化城市群內區縣梯度培育,推動大中小城市融合發展;四是暢通內外循環,建設開放共享通道,提升成渝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樞紐功能和戰略地位。(金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