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后,雖然暑氣尚在,但涼意漸生,“熱涼交替”中如何科學養生、防病保健?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多位權威專家圍繞熱點話題,為公眾送上一份“立秋健康寶典”。
季節轉換需注意——
“立秋并不意味著酷暑立刻結束,反而會經歷一段‘秋老虎’的短期回熱天氣。”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主任醫師王樂提醒,此時養生關鍵在于適應“晝夜溫差顯著”的特點。早晚涼爽,午后高溫,老人、兒童及慢性基礎疾病人群需特別注意頭頸、腹部保暖。
季節轉換時也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階段。專家提醒,這些認知誤區要注意:
誤區一是“換季時輸液能夠疏通血管、預防腦梗塞”。王樂介紹,輸液并不能夠“沖走”或者“疏通”血管內的動脈硬化斑塊,反而可能會加重心臟或者腎臟的負擔。
誤區二是“血壓稍高沒有關系,換季后自然會降下來”。事實上,季節轉換時血壓波動會更加明顯,高血壓患者需要堅持規律用藥和監測血壓情況,切勿擅自停藥或調整劑量。
誤區三是“喝紅酒或者喝醋可以軟化血管”。目前并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這一說法,保護血管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科學控制血壓、血脂和血糖。
應對秋燥有妙招——
秋燥來襲,不少人飽受口干、皮膚干癢困擾。
王樂建議,食療是應對秋燥最直接、最溫和的方式,提倡“以潤為健”,多選擇一些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功效的食物。比如冰糖雪梨能有效緩解咽干喉痛;銀耳百合羹能從內滋養,為身體補充津液。
此外還可以按摩特定穴位,比如,按揉迎香穴對于緩解鼻腔干燥、預防感冒有很好的效果;常按合谷穴有助于促進面部氣血循環,改善口干等問題。在干燥的室內使用加濕器、練習深呼吸也能有效防燥。
“防滅結合”抗蚊媒——
立秋后蚊媒依然活躍,不可放松警惕。
江西省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主任醫師丁晟提醒,蚊子是夏秋高溫季的常見害蟲之一,伊蚊可以傳播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病和黃熱病等疾病;按蚊是瘧疾的傳播媒介;庫蚊可以引發流行性乙型腦炎、西尼羅河熱、圣路易斯腦炎的傳播;各蚊種還可引起絲蟲病的傳播。
如何防蚊?專家建議,生活中要科學防蚊滅蚊,多管齊下做到“防滅結合”。比如,戶外活動穿淺色長袖衣褲,涂抹驅蚊劑;避免在黃昏至清早蚊蟲出沒高峰期進入草叢、濕地;室內要安裝紗窗紗門,使用蚊帳,清除家中的積水容器,像蓄水池、水井等要加蓋密封,以阻斷蚊蟲產卵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