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上海市醫療保障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商業健康保險高質量發展助力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上海‘18條’”),提出5方面18條具體措施,“鼓勵保險機構提供包括醫療、疾病、康復、照護等多領域的健康保險產品和服務”“加強商業護理保險與護理服務相結合”。
業內人士指出,上海“18條”的出臺,為商業健康險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也為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未來,商業健康險將更加注重健康管理,護理險有望成為新增長極。
從“被動理賠”轉向“主動管理”
傳統的健康險產品主要是在被保險人患病后進行理賠,而現在,越來越多的健康險產品開始注重健康管理,將服務延伸到疾病預防、健康促進等領域。
保險中介經紀人李女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近兩年咨詢健康險的客戶明顯增多,大部分人是想要給自己及家庭配置相關的保障方案,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健康險的重要性。
以平安健康險推出的家庭健康守護方案為例,圍繞健康保健、慢病管理、就醫服務、重疾管理、康復管理、居家照護、理賠服務,平安健康險全面升級了“樂健康”服務體系,從傳統的就醫理賠延伸至全周期全旅程健康管理服務,覆蓋人們從健康到疾病再到康復的健康管理全周期。
“我們從服務標準、服務專家、服務網絡三方面全面進階,護航不同人群的‘健康全旅程、就醫全過程、疾病全病程’,助力人們收獲健康美好生活。”平安健康險總經理助理林晟說。
業內人士認為,通過健康管理服務,保險公司可以幫助客戶改善健康狀況,降低患病風險,從而減少理賠支出。同時,健康管理服務還可以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增強保險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專家表示,上海“18條”的出臺標志著商業健康險從“被動理賠”向“主動管理”轉型的政策拐點已至。通過將健康管理服務嵌入保險產品設計,保險公司可從疾病發生后的費用補償,延伸至疾病預防、健康促進、康復干預的全周期服務,這不僅能降低理賠率,更能通過健康數據積累優化產品定價模型,形成“健康管理-風險降低-成本控制”的良性循環。
潘悅 制圖
護理險有望成新增長極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60歲及以上人口31031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2.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023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5.6%。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居民對護理保障和護理服務需求日趨旺盛。在此背景下,護理險成為健康險市場的新熱點。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人身保險產品信息庫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18日,我國保險市場上在售的商業護理保險產品有153款,有36家保險公司銷售,其中健康險公司6家,人壽保險公司27家,養老保險公司3家。
2023年,我國商業護理保險實現了高速增長,實現保費收入627.4億元,同比增長113.16%,其中人身險公司健康險業務中護理保險占比8.3%,較2022年增加4.3個百分點,護理保險在健康保險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態勢,有效拉動了健康險保費增長。
以人保健康為例,2023年保費收入452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商業護理保險保費收入36.45億元,同比增長236.9%,在保費收入中占比達到8.1%。
“商業護理保險的快速發展,一方面是由于市場需求的推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人保健康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商業保險機構發展護理險,為護理險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上海“18條”也提出,加快發展商業護理保險。鼓勵保險機構加快研究開發適合居家護理、社區護理及機構護理等多樣化護理需求的保險產品,加強商業護理保險與護理服務相結合。積極探索建立商業護理保險護理服務標準。
專家表示,未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和政策的進一步支持,護理險市場有望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促進健康險與生物醫藥產業協同發展
上海“18條”還提出,促進商業健康保險與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深化保險機構與健康產業鏈、生物醫藥行業企業主體的合作互動,發揮醫療費用審核的專業優勢,參與醫療行為規范,探索保險機構與藥企形成集體采購藥價談判、新藥上市溝通、按療效付費、分期支付等機制,提升創新藥械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
業內人士認為,商業健康險與生物醫藥產業的協同發展,有助于實現多方共贏。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可以通過與藥企的合作,開發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健康險產品,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對于藥企來說,可以通過與保險公司的合作,拓展銷售渠道,提高產品的銷售量;對于消費者來說,可以享受到更加優質、便捷的健康服務和保險保障。
此外,商業健康險與生物醫藥產業的協同發展,還可以促進醫療技術的創新和進步。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對理賠數據的分析,發現醫療服務中的痛點與難點,為藥企的研發提供方向。藥企則可以通過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將研發成果更好地推向市場,造福更多的患者。
專家表示,未來,商業健康險與生物醫藥產業的協同發展將進一步深化,在政策的支持下,商業健康險市場有望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