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與“十五五”布局的關鍵節點。北京市作為全國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中心,需鞏固“十四五”數字經濟領跑、創新躍升等成果,前瞻研判新階段的機遇挑戰。當前,全球科技競爭與國內經濟轉型交織,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重塑產業格局,京津冀協同縱深推進,超大城市治理邁向現代化攻堅期。本文梳理了北京在經濟優化、創新深化、綠色轉型等方面的趨勢,剖析優勢資源,旨在為北京編制“十五五”規劃、破解瓶頸提供參考。
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
一是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高質量發展動能加速釋放。2024年,北京市數字經濟增加值超過2.2萬億元,同比增長7.7%。“十五五”時期,北京將進一步鞏固“高精尖”經濟格局,以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氫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推動先進制造業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未來五年,北京將加速形成“創新驅動、數實融合、低碳高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預計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平臺經濟將成為核心增長極,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二是創新驅動發展格局深化,全球科創中心地位凸顯。2024年,北京市專利授權量為199702件,同比增長2.95%,其中發明授權量為119635件,同比增長10.90%。“十五五”時期,北京將繼續依托中關村科技園、未來科學城等創新載體,強化原始創新能力,推進285個重點項目研發,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生態。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空天科技等領域有望實現突破性進展,推動首都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躍升。
三是區域協同發展縱深推進,首都功能布局更加均衡。從2013年到2023年,京津冀協同創新取得顯著成效。隨著“十五五”規劃啟幕,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進入深化階段,首都將聚焦“四個中心”功能定位,進一步優化空間結構。城市副中心與雄安新區“兩翼”聯動加速,科技創新、高端產業、公共服務等資源向津冀輻射,推動形成“北京研發—津冀轉化”的跨區域協同創新鏈。
四是綠色低碳轉型提速,碳中和路徑更加清晰。北京碳排放已于2012年達峰,單位GDP能耗持續下降。“雙碳”目標下,北京市將加快能源結構清潔化、產業結構低碳化和城市治理綠色化。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續提升,綠色金融、碳交易市場等機制逐步完善,智慧能源、綠色建筑等示范項目規模化推廣,助力首都打造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標桿城市。
五是人口深度老齡化倒逼公共服務體系重構。北京作為超大城市,其老齡化進程呈現“程度深、增速快、需求多元”疊加的特征。高齡失能老人照護需求激增與專業護理人員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凸顯,適老化設施供給與智慧康養服務能力亟待提升。公共服務體系加速從“保基本、廣覆蓋”向“精準化、品質化”轉型,社區嵌入式養老、醫養結合等新模式逐步普及,“時間銀行”互助機制、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等政策創新為應對銀發浪潮提供制度保障。
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利條件
一是戰略優勢加速聚合,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北京“兩區”建設在數據跨境流動、生物醫藥通關便利化等領域形成多項全國首創制度,自由貿易試驗區高端產業片區集聚全球頂尖企業效果顯著。京津冀協同立法突破行政壁壘,統一市場建設、生態補償機制等區域協作政策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等戰略疊加,為首都制度型開放提供持續動能。
二是創新資源高度集聚,科技賦能潛力巨大。全球頂尖科學家、國家級科研基礎設施、萬億級科技企業集群構成首都創新體系的三大支柱。大科學裝置、共性技術平臺等基礎設施網絡日趨完善,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等產業服務能力持續增強。中關村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成效顯著,“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資本導向機制,為硬科技企業成長提供全生命周期支持。
三是數字經濟先發優勢顯著,新業態引領轉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能力全國領先。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傳統制造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人民幣試點在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等“深水區”取得突破。人工智能大模型、區塊鏈等新技術深度賦能城市治理、醫療教育等領域,形成虛實融合的經濟發展新范式。
四是文脈創新協同賦能,文化勢能厚積薄發。北京市是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的典范,文化底蘊與創新活力協同釋放,為“十五五”發展注入獨特動能。中軸線申遺推動老城保護更新,歷史街區以“文化+”模式煥新,彰顯城市魅力與文明傳承。未來需深化“文化+科技”“文化+商貿”融合,培育全球文化品牌,助力首都高質量發展。
五是城市治理韌性增強,安全基底不斷夯實。北京市“城市大腦”實現多領域智能感知與協同處置,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等工程顯著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接訴即辦”機制推動超大城市治理向精細化、人本化轉型,公共衛生應急物資儲備、風險預警體系等建設成效為城市安全運行筑牢防線。
六是人才集聚優勢明顯,民營經濟成為創新引擎。北京以“人才密度”驅動“創新濃度”,形成“頂尖人才引領—民營經濟轉化—產業集群突破”的良性循環。中關村科學城集聚了清華、北大等知名高校以及中國科學院等頂級科研機構,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全鏈條創新生態。同時,北京集聚了全國28%的國家重點實驗室、50%的人工智能企業,支持科技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發展,不斷提升民營企業營商環境,推動其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領域實現集群突破。未來五年,北京將進一步優化人才培育體系,吸引人才留京建設,支持民企參與國家戰略科技攻關項目,打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圈。
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
第一,產業鏈供應鏈風險仍存。盡管北京市集成電路設計水平國內領先,但部分高端設備仍然需要進口。此外,還面臨高端要素跨境流動壁壘不斷增高的風險。因此,需加快推動國產產品從“可用”向“好用”躍升,同時建立重點產業安全評估與備份體系,深化國際數據經濟合作,爭取在數字貿易規則制定中發揮引領作用。
第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多重瓶頸。北京市中小企業占經營主體的比例超90%,但數字化轉型率仍然不足。傳統制造業企業面臨“不敢轉”“不會轉”“缺錢轉”等困境;服務業中小企業則受制于數據安全顧慮與平臺壟斷,難以共享數字化轉型紅利。
第三,區域發展不平衡與城市治理壓力并存。中心城區與生態涵養區經濟與公共服務差距顯著,教育、醫療資源分布失衡。建議通過公共服務資源傾斜、適老化改造,推動區域均衡發展;完善產業與生態補償政策聯動機制,提升治理精準性,逐步縮小城鄉發展落差。
第四,資源環境約束與人口老齡化加劇。北京市面臨水資源短缺與土地開發強度高的雙重壓力,再生水利用與低效用地盤活亟待突破。人口老齡化加劇的同時面臨養老資源不足的問題,護理人員短缺與高技能人才匱乏制約發展。建議推廣智慧節水技術,嚴控土地增量并盤活低效用地;發展社區嵌入式養老,加強護理培訓與激勵政策;深化產教融合培育高技能人才,構建集約發展、老有頤養、人盡其用的可持續格局。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編審、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