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我國經濟運行依然處于中高速經濟周期下平衡“穩增長”與“調結構”、追求高質量發展的進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我國有效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總體看,上半年主要指標好于預期,經濟保持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從世界范圍看,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多動力和確定性。
上半年經濟保持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穩中略升的向好態勢。從宏觀經濟指標看,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3%。從近幾個月的先行指標看,服務業景氣指數持續保持在50%以上的擴張區間,發展勢頭良好。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高頻數據也顯示,二季度,我國消費、投資、工業生產、企業經營等多領域高頻數據繼續改善。經濟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主要有以下亮點:
一是,增長新動能持續積聚。近年來,各地加大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力度,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保持較快發展。2024年“三新”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8%左右,新動能逐漸積聚。今年上半年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繼續帶動高技術產業發展。各地還積極加大研發投入,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已接近2.7%,超過歐盟平均水平。今年1至5月,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申請量近500萬件,增長12.8%。
二是,國內大循環進一步做強。今年以來,我國把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生產、暢通循環。從統計數據看,人流、物流、資金流都在改善,上半年內需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8.8%,其中最終消費支出貢獻率為52%,是增長的主動力。
三是,產業改造升級步伐加快。上半年,各地繼續實施傳統產業更新改造,尤其是在國家“兩重”“兩新”政策支持下,改造步伐明顯加快。積極對接“互聯網+”“AI+”“數字+”,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綠色產業發展,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速度。
宏觀政策持續發力 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展望下半年經濟運行,宏觀政策持續發力、適時加力,落實落細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方面,今年以來財政積極靠前發力,廣義財政支持力度加大,重點領域支出得到較好保障。下半年,要加快今年已安排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使用,把這些資金精準投放到具體項目中,重點聚焦于“兩重”領域,積極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促進消費升級,推動設備更新以促進產業升級。中央預算內資金對重點領域的投資步伐也在加快,涵蓋了交通、能源、水利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
貨幣政策方面,年內第一輪降息降準政策已全部落地,這不僅能夠緩解銀行體系資金壓力,還能有效降低綜合融資成本,為實體經濟注入活水。下半年,更多增量政策有望陸續出臺,進一步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市場信心和活力。預計央行將繼續優化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結構,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強度、適配性和精準性;通過提供優惠利率、降低融資門檻等方式,重點支持教育、體育、文化旅游等服務消費相關領域基礎設施方向及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等新質生產力方向。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需要進一步平衡短期“穩增長”與長期“調結構”的目標,由“量”的突破轉向“質”的飛躍,實現高質量發展。從短期看,要繼續加力實施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合理搭配的需求管理政策,確保經濟發展態勢保持可持續性。從中長期看,要從供需兩端同時發力,積極推動“調結構”。需求端,要更加突出消費的作用,把經濟增長轉到以消費為主導的軌道上來;供給端,要推動產業不斷升級,培育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提振消費 優化經濟增長結構
從需求側看,未來中國經濟可持續升級發展的路徑選擇是提升消費在GDP中的占比。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縱向比較,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2020年的39.1萬億元提升到2024年的48.3萬億元,年均增長5.5%。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52.3%、24.7%、23%。但橫向比較,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在全球范圍內,消費占GDP比重平均約為75%,其中個人消費約占65%左右。而我國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其中個人消費水平低25%,仍然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本輪宏觀調控是把消費與投資作為構成內需的兩大要素并重而予以推動提升的。從最新的數據看,投資在GDP中的占比依然較高。這對于短期“穩增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過,從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調結構”的角度看,未來宏觀調控的政策導向應該更加突出消費在內需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消費在整個GDP大盤中的比例。今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該方案從促進收入合理增長與改善消費環境、便利化消費兩個大方向部署了重點任務。要按照方案提出的方向持續貫徹執行,把提振消費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優化經濟增長結構,把中國經濟轉到以消費為主導的增長軌道上來。
推動產業升級 培育未來經濟增長點
從供給側看,要持續推動產業改造升級,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積極培育未來經濟增長點。
產業改造升級要繼續堅持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兩端發力、雙輪驅動。一是加快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是我國保持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地位的基本盤。要通過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深入開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聚焦企業發展和產業轉型需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制造業全行業全鏈條普及應用。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大力發展智能產品和裝備、智能工廠、智慧供應鏈,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推進人工智能高水平賦能新型工業化。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統籌推進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完善綠色制造標準和服務體系,推進資源高效利用,加快工業綠色低碳發展。
二是發展新興產業和培育未來產業。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預計“十五五”規劃會根據“十四五”規劃執行情況提出更高的目標值。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要用好國內大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統籌技術創新、規模化發展和應用場景建設,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推動北斗在通信領域、大眾消費領域規模應用,積極培育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等新的增長點。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推動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
(作者系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