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強調,要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在全球經貿格局深度調整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關鍵時期,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已成為我國深化貿易體制改革和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核心內容,對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要進一步發揮自貿試驗區全面深化改革的示范作用,依托其制度集成創新、規則標準對接、產業協同開放等獨特功能定位,系統輸出內外貿一體化發展的“中國方案”,為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轉型注入新動能。
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的多維目標
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推動資源要素在更大范圍內自由流動,助力供給側提質和需求側擴容,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是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的經濟目標。一方面,通過規則對接與技術賦能,內外貿一體化能高效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打通原材料采購、生產和流通等環節,精準承接全球產業鏈升級趨勢,引導企業重塑生產體系,實現“同線同標同質”,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外需求的適配性。另一方面,內外貿一體化可以大幅拓寬市場邊界,既能通過“外貿優品中華行”等活動使企業出口轉內銷,將外貿優質產品導入國內市場,釋放內需潛力,又能將國內高質量產品推向全球消費者,實現國內外銷售渠道融合,激活國內市場對國際循環的牽引力,通過市場雙向反饋,倒逼企業加強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增強產業鏈供應鏈抗風險能力和發展韌性。
打破市場分割,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統一的市場規則體系,打破國內市場分割,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是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的制度使命。一方面,我國內外貿制度差異導致“玻璃門”現象長期存在,監管規則、認證體系及技術標準雙軌運行。通過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內外貿一體化能有力消除國內國際市場規則差異,實現統一產品質量、檢驗檢疫、知識產權保護等規則銜接,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我國內外貿政策在目標、工具和執行上相對割裂,通過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政策協同機制,可避免因政策差異導致的市場扭曲和不公平競爭,同時傳統的治理模式已難以適應內外貿融合發展需求,亟需用數字技術重塑要素配置空間維度,推動要素組合方式從行政分割向制度、市場驅動型轉變。
提升國際競爭力,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突破國際分工低端鎖定,培育新型動態比較優勢,推動我國由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向高端攀升,是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的戰略訴求。一方面,內外貿一體化能突破傳統競爭優勢,改變貿易分工格局和嵌入全球價值鏈方式,推動競爭基礎從要素價格優勢向創新能力躍遷,加速形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型競爭優勢,從比較優勢的被動承接轉向動態競爭優勢的主動培育。另一方面,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內外貿一體化可以有效培育規模經濟與技術密集型產業新優勢,利用全球經貿合作載體帶動國內技術標準輸出,將產業優勢轉化為國際規則制定權,依托規則輸出優勢,創新全球經濟互動范式,推動建立更加公平合理、更具包容性的國際經濟秩序,顯著增強我國在全球治理中的議程設置能力。
聚焦自貿試驗區核心定位 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
第一,系統集成制度創新,破除內外貿分割的體制障礙。自貿試驗區作為我國制度創新的“試驗田”,通過系統化集成式創新,提供可復制的制度樣本。
一是消除內外貿制度性差異。針對傳統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痛點,縱深推進“同線同標同質”工程,將出口商品質量管控體系復制延伸至國內市場,實現內外貿產品在認證標準、質量檢測等環節監管一致性。同步推動外貿產品與國內渠道對接,通過標準統一、產銷協同和品牌培育,增強企業對沖外部風險能力。二是破除行政性市場分割。打通市場準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制約循環的卡點堵點,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打破“內卷式”競爭亂象,統籌貿易、數據安全流動等環節,減少行政干預,建設更高標準的統一大市場。三是創新數字技術監管模式。建立跨境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制度,在海關通關、保稅物流等應用場景實現全鏈條數字化監管,縮短通關時間。依托“數字口岸”平臺整合金融、稅務、外匯等功能模塊,構建“單一窗口”協同服務模式,有效提升監管效能。
第二,全面對接高標準規則,降低內外貿轉換成本。自貿試驗區作為內外規則創新對接的“國際樞紐”,通過立體化改革舉措,有效降低內外貿制度性轉換成本。
一是創新性改造國內規則體系。主動適應國際經貿規則重構趨勢,瞄準《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國際經貿規則前沿,將高標準經貿規則和片區功能定位相結合,在數字身份國際互認、數據跨境流動等領域先行突破,推動本土規則創新性改革,打造兼具國際競爭力與中國特色的規則體系。二是建立國際標準跟蹤轉化機制。建立國際標準動態跟蹤轉化系統,重點突破智能網聯汽車、電子商務等領域標準編譯,同步推進環境標準、知識產權保護等規則轉化,將實踐驗證的經貿規則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及自貿協定向國際推廣,為全球經貿規則重塑提供“中國方案”。三是深化區域國別規則對接。針對重點市場,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成員國、拉美、中亞等國家建立“國別適配”對接機制,立足各國資源稟賦開展通關便利化、跨境支付結算等領域壓力測試,實現原產地規則優化與標準互認突破,形成“一國一策”定制化方案,優化跨境產業鏈布局。
第三,賦能產業協同發展,推動內外貿市場雙向拓展。自貿試驗區作為產業協同聯動的賦能平臺,通過打破產業空間阻隔和制度藩籬,形成優勢互補、效能倍增的內外貿發展范式。
一是打造差異化優勢產業集群。聚焦生物醫藥、航空維修等領域,將制度創新深度定向嵌入產業鏈條,以“一域一特色”錯位協同模式打造差異化優勢產業集群,形成“制度+產業+創新”聯動發展格局,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矩陣。二是構建立體開放的跨區域分工體系。以“區內集聚、區外協同”模式突破空間限制,區內加強與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等平臺聯動,釋放產業鏈集群效應;區外完善跨試驗區產業聯盟協調機制,實現研發設備共享、標準互認和利益共擔,構建立體開放的跨區域分工協作網絡。三是貫通內外貿的產業發展生態。積極推動產業鏈供應鏈雙向開放合作,創新“跨境電商+產業帶”發展模式,通過跨境電商綜試區與數據要素試驗區聯動,形成商貿帶產業出海、產業促商貿升級的內外貿貫通格局。
第四,培育壯大企業主體,提升內外市場服務能力。自貿試驗區作為區域開放的核心動力,通過提升市場服務能力,實現國內國際市場的雙向互濟。
一是培育內外貿一體化示范領軍企業。依托產業鏈集群實施“強鏈育企”工程,培育一批內外貿一體化領跑企業,重點提升研發設計、品牌營銷、渠道建設等核心能力,支持構建國際化營銷網絡、物流體系與售后服務體系,帶動上下游協同開拓市場。二是創新中小微外貿企業金融服務機制。建立“政銀企”協同平臺,實施中小微外貿企業“清單式”分級管理,擴大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覆蓋面,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創新供應鏈融資方式,緩解企業轉內銷資金不足、收款周期長等難題。三是構建全鏈條政策服務體系。建立覆蓋國內出口標準、通關流程、國際市場準入規則的全鏈條政策服務體系,加快跨境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深化與境外港口的跨境運輸合作,推進沿海內河港口“鐵水聯運”體系建設,加速海外倉布局,拓展國際航線網絡與運輸服務輻射范圍。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