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多重偏空因素影響,債市震蕩盤整。有機構判斷,短期內10年期國債收益率料維持在1.65%至1.75%的區間震蕩,至于收益率何時能下破1.65%,甚至下破前低,可能還需要看到國內實質降息的利好落地。
債市延續震蕩
受“股債蹺蹺板”等因素影響,債券市場近期再度陷入窄幅震蕩格局。
“近期股市具有明顯賺錢效應。”一位券商固收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不少投資者來說,7月以來看多股市的催化劑是前期風險資產的價格上漲。而在市場中形成該觀點之后,就很容易涌現看多心態,例如對未來盈利預期的改善等。”
可以看到,當前的股市與去年的債市頗有幾分相似,賺錢效應是驅動市場走牛的重要原因。
“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觸及1.73%的水平,較去年末上行5.2BP。”前述負責人表示,“當投資者更看好股市時,必然會有一些債市資金向股市轉移。”
光大證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師張旭指出,債市資金向股市分流,既可以由同時參與兩個市場的投資者實現(如投資經理進行大類資產配置的調整),也可能由僅參與一個市場的投資者實現(如股票投資者加倉、債券投資者降杠桿);既可以由直接投資于股票和債券等基礎資產的投資者(如公募基金經理)進行,也可能由通過資管產品參與市場的主體(如申贖公募基金的委托人)進行;既可以是投資者自愿的,也可能是其負債流入或流出后的被迫之舉。
無疑,資金的跨市場轉移,是促使債券與股票價格聯動,導致股市漲跌成為現階段債市定價“錨”的關鍵。
中期無需悲觀
那么,未來債市是否會一直跟隨股市定價?
“中長期看,可能性有限。”張旭指出,“2016年以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與滬深300指數之間既有同向運行的階段,也有逆向而行的情況。不僅如此,2016年至今,債券收益率和股指同時上漲的階段并不多見。拉長時間維度考慮,債市和股市的定價終將會回歸基本面,且債市對經濟運行狀況及貨幣政策更為敏感。”
有公開數據顯示,在2016年一季度至2025年二季度這9年半的時間內,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滬深300指數間的Pearson系數只有0.08,而與代表經濟運行狀況的名義GDP增速和代表貨幣政策的DR007間的Pearson系數分別達到了0.56和0.83。
由此,“即便未來股市能長期持續上漲,債券收益率也很難一直跟隨上行,這將體現為債市對于股市漲跌的‘脫敏’。”張旭表示,“也就是說,長期看債市的定價必然會回歸至基本面,反映出投資者對于經濟運行與貨幣政策的預期。”
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判斷,債券市場情緒有望在波動中逐漸修復。一方面,在權益和商品價格回調、管理層未落地超預期政策的背景下,市場風險偏好回落為大勢所趨;另一方面,政策不確定性暫時退去之后,市場關注的重心將回歸到對基本面和資金面的判斷上。
“當前,已能觀察到三個核心變量出現了邊際變化。”國金證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師尹睿哲稱,“其一,社融增速見頂的概率正在上升。目前,管理層對新增財政政策表態謹慎,未釋放明顯擴張信號。眼下,社融缺乏新的邊際驅動力,持續擴張動能或將放緩。其二,基本面已開始兌現下半年‘邊際承壓’的場景。7月的PMI數據顯示,除價格分項外,生產、內外需訂單及庫存等指標均出現了不同程度回落,高頻基本面數據同樣已顯現階段性見頂跡象。其三,資金面出現大幅收緊的概率較低。在基本面邊際承壓的背景下,央行大概率不具備主動收緊資金的動機。”
更進一步考慮,當前稅收政策的調整會推升一級市場發行利率水平,為確保新券發行平穩,央行可能會釋放一定的“穩信號”,甚至不排除重新開展公開市場買債操作(大行已連續11周凈買入短端國債),以維護短期市場運行節奏的連貫性。
擇機靈活布局
整體來看,待各類事件性影響逐步消化后,債市的交易重心將重新回歸對基本面與資金面前景的判斷。
“短期內,繼續建議保持中性思路,圍繞1.7%波段操作。”中信建投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曾羽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考慮到債市利多因素增加,則各機構無需過于悲觀。”
記者觀察發現,利多債市表現的因素在不斷積聚。例如,“反內卷”交易的邊際降溫,目前商品價格由大幅上漲轉為震蕩,管理層推進“反內卷”屬于中長期治理邏輯,對短期PPI拉動作用有限。再者,現階段央行“呵護”態度未變,資金面仍有寬松空間。
“考慮到美聯儲大概率會于9月重啟降息,國內弱需求疊加全球普遍回歸降息通道,8月中下旬雙降預期或升溫。”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郁表示,“8月至9月作為下半年潛在的‘債牛’時點,我們傾向于適當放寬對組合久期的限制。具體到品種選擇上,近期表現較弱的30年期產品或具備較高的性價比,可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