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險企半年報陸續披露,各公司“戰略地圖”也隨之展現。上半年,在壽險保費保持較快增長、健康險與意外險承壓的背景下,頭部險企率先通過構建“醫養結合”的大健康生態,打出差異化競爭牌。中國平安等企業以“支付方+服務方”雙輪驅動,整合醫療、健康、養老資源,推動“產品+服務”模式深度融合,有效提升客戶黏性與留存率,同時也為行業轉型與社商融合提供新路徑。
潘悅 制圖
醫養大健康賦能差異化競爭
從行業整體來看,今年上半年,預定利率調整期下壽險保費延續高增,但健康險、意外險保費增長承壓。數據顯示,2025年1至6月,人身險公司原保費收入27705億元,同比增長5.4%。其中壽險為22876億元、健康險4614億元、意外險21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6%、增長0.1%及下降6.1%。在此背景下,有頭部險企瞄準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打出“差異化競爭牌”,其中一些成果已經顯現。
“金融的存量化、同質化的情況下,綜合金融就能體現它的差異化優勢,我們的醫療、養老,能夠把客戶的痛點,通過我們的服務有效解決。”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兼副總經理郭曉濤日前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代表支付方、整合供應方,提供最佳性價比的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為我們的金融業務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這是我們的大戰略。”
郭曉濤將中國平安在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方面的整體布局總結為“四到”和“六最”。
“四到”為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包括線上“到線”,醫院、健康管理中心、體檢中心“到店”,上門健康管理服務“到家”,企業員工的健康管理服務“到企”。郭曉濤用一組數字展現了“四到”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成果:全國有超過3.7萬家醫院與中國平安合作,此外還有北大醫療集團旗下多家醫院,內外部的合作醫生超過5萬人,這些是“四到”體系里面最核心的專業醫療資源。健康管理服務機構也獲持續布局,據介紹,中國平安上半年醫療健康管理網絡中新增約1000家健康管理機構,合作的藥店較年初增加近5000家。“到線”方面,線上家庭醫生人均每年被使用5次,AI輔助咨詢準確率達到98%,“醫健付”功能可以實現醫保、商保一碼直付,優化客戶理賠感受。
“‘四到’的服務體系,最終想實現的就是‘六最’,當我們看病的時候,我們會找到最合適的醫生,在最合適的醫院、用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采用最適合的藥物或者是藥械,在客戶最適合的時間,最終產生滿意的客戶體驗和治療效果。‘六最’是我們最終希望達成的目標。”郭曉濤表示。
醫養服務生態正在轉化為與業務結合的成果。中國平安半年報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近63%的客戶同時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提供的服務權益,其客均合同數約3.37個、客均資產管理規模(AUM)約6.14萬元,分別為不享有醫療養老生態圈服務權益的個人客戶的1.5倍、4.1倍。
保險產品和醫養服務成為客戶留存的重要推動力。“今年以來各大險企產品迭代不斷加快,旨在有效承接醫保外溢的多元化醫療需求,拓展門診責任、院外購藥等保障范圍和取消免賠門檻、突破公立醫院普通部限制成為升級調整的主要方向。”招商證券研報指出,“險企大力發展的醫養服務也有助于進一步創造客戶交互,提升其黏性和留存率。”
從中國平安分享的數據來看,“產品+服務”已為留客作出貢獻,今年上半年,全集團接近2.5億客戶的留存率達到90%以上。“我們在留客體系里面,要做的是‘產品+服務’,也就是在今天這樣一個金融行業越來越同質化競爭的時候,如何通過差異化的服務體系,加強客戶在平安集團內部的黏性,提高他們的留存。”郭曉濤指出。
橫向來看,包括中國人壽在內的其他頭部險企也在布局醫養結合、活力養老、專業照護、候鳥旅居等綜合解決方案。資本布局方面,中國人壽表示,旗下“大基金”持續發力,以500億元的大健康基金、200億元的大養老基金和100億元的銀發產業基金持續推進“保險+康養”生態體系建設。有行業分析師認為,頭部險企的加碼動作既反映其戰略決心,也凸顯大健康賽道已從布局期轉入深度資源博弈階段。
商業健康險空間廣闊
在“大醫療”增值服務背后,商業健康保險市場空間正在進一步打開。行業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全國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達6223億元,同比增長2.3%,機構預計未來仍有增長空間。尤其是消費者對于“好藥好械”、更靈活的診療路徑及更舒適的就醫環境等新醫療需求的涌現,正成為推動商業醫療險提質、擴面、增效的重要因素。
有機構分析師指出,以健康險為代表的保障型產品既能滿足客戶高杠桿率需求,又能為險企提供死差益,發展空間廣闊。“從日本經驗來看,醫療險作為典型的死差產品能有效緩解險企利差損壓力。我們認為,國內現在正處于公立醫療體系改革關鍵期,居民對商業醫療險的需求被打開。”東吳證券分析師孫婷表示,險企可借助政策東風,構建“基礎醫療(惠民保、百萬醫療)+中端醫療+高端醫療”所組成的多方位產品矩陣,以滿足不同客群的不同醫療需求。
招商證券研報則指出,與基本醫療保險相比,商業醫療險具有保障范圍廣、保障額度高、理賠服務靈活等特點,主要分為G端政府業務、B端企業業務和C端個人業務三大類。2024年我國健康險保費突破9700億元,其中商業醫療險保費增速預計超10%,規模有望首次超過過去健康險的第一大產品重疾險。但是相較于醫療消費的快速增加,目前商業醫療險在降低居民衛生支出負擔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依然有限,2023年我國商業健康險賠付額近4000億元,其中醫療險賠付額約2700億元,占直接醫療費用的比重僅為7%左右,醫療保險賠付支出作為創新藥械多元支付的主要來源,亟須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建設中發揮更重要作用。
從現有數據來看,中端醫療險規模仍有提升空間。“2024年健康險保費規模9775億元,中端醫療險規模占比達9.7%,不到1000億元規模。”孫婷認為,基于公眾對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強,中端醫療險的需求持續攀升。目前中端醫療險市場方興未艾,仍有極大空間。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對醫保外醫療資源有需求的群體不斷增多,意味著未來中端醫療險將成為市場上的主要醫療險需求之一。
在居民多元化醫療需求增加、商保意識加強,疊加保險公司產品轉型升級、醫療險供給加快,以及醫保數據共享、丙類藥品目錄等政策進程加快的多重利好之下,商業醫療險發展或將提速。招商證券研報綜合行業數據測算指出,若2025年至2027年行業人身險保費維持10%增速,商業醫療險保費增速提升至20%,對應今后三年的醫療險保費規模分別為5512億元、6614億元、7937億元,累計增量將超3000億元。更為重要的是,在醫療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社商融合已然是時代的需要。
在此基礎上,多元化、差異化服務為保險產品“錦上添花”,成為一眾頭部險企的重要戰略選擇。“我們的醫療服務、健康服務和養老服務,是針對現在中國進入長壽時代、我們的客戶未來5到10年的剛需所設計出來的服務體系。這一系列的服務體系,能真正有效地幫助客戶,不僅僅只是看壽險產品的投資回報率,同時要看它的保障范圍,再看它所提供的服務,才能真正吸引客戶。”郭曉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