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再擴容,老百姓的個人養老金賬戶,有了更多選擇。中國理財網日前發布第九批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名單,本次新增兩只產品,這也使得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擴容至37只。業內專家表示,未來我國個人養老金的保值增值,一方面需要豐富金融產品供給,讓優質的金融產品吸引投資者投資;另一方面也需要政策引導,完善金融服務,引導客戶根據自身情況理性投資。
潘悅 制圖
產品再“上新”
據了解,本次“上新”的產品,發行機構為中郵理財,主要投資于債券等固定收益類資產,相比非個人養老金產品,綜合費率降低0.45%,不收取超額業績報酬,符合養老金投資追求穩健收益的特性。而且,用每年12000元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可以直接購買,操作方便。
中郵理財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新推出的理財產品覆蓋了更靈活的持有周期,主要是為了滿足投資者對流動性與收益平衡的需求,適配不同年齡群體的養老規劃節奏。其中,不低于80%投資較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資產,積累票息收益;不高于20%投資收益彈性較強的權益類資產,并采用增配優先股、對沖工具等方式,力爭降低組合波動,提高投資者持有體驗。”
事實上,此前中郵理財曾發行過365天、1095天(3年)、1825天(5年)等多種期限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從資產配置情況來看,與一般理財產品配置現金和債券比例高達80%至90%不同,養老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對債券的配置比例大約在50%上下,品類更加多元,權益的比例也更高。
以首批成立的“中郵理財郵銀財富添頤·鴻錦最短持有365天1號(安盈款)”為例,中報顯示,該產品投資組合中債券占比52.75%,銀行存款占比14.76%,權益類占比7.42%,公募基金占比4.5%。Wind數據顯示,該產品成立以來,即2023年1月至今的凈值增長率為11.02%。
固收類成絕對主力
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是指可以使用個人養老金賬戶里的資金購買的理財產品。2022年11月25日,個人養老金制度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36個先行城市或地區啟動。實施兩年后,這一制度擴展至全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資金可以投資于銀行理財、儲蓄存款、商業養老保險、公募基金等多種金融產品,目前銀行理財的數量偏少,儲蓄類產品較多。
國家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8月27日的數據顯示,目前個人養老金產品中,包括37只銀行理財、466只儲蓄存款、329只保險和303只公募基金。隨著中郵理財上述兩只新品的“上架”,當前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再度擴容,從整體產品結構看,固收類仍是絕對主流。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37只產品中固定收益類達31只,占比超八成,混合類產品僅6只。
“截至目前,我國個人養老金產品數量已擴容至逾千只,其中約一半為儲蓄類產品,這一結構反映了投資者對安全性與確定性收益的偏好較高。”對此,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向記者表示,儲蓄類產品具有本金安全、利息穩定、操作便捷等特點,天然符合養老金產品“保值、安全、穩健”的核心屬性。但同時,當前產品結構的過于集中也暴露出供給側對差異化需求回應不足的問題。個人養老金制度的目標應是為居民提供一條長期、多元、可持續的資產配置路徑,因此,僅以儲蓄類產品占據半壁江山,難以滿足年輕群體、風險承受能力較強投資者的個性化財富管理訴求。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也認為,盡管此次新增了2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但與其他類別個人養老金產品相比,其總體數量依然較少。婁飛鵬表示,理財類產品安全穩健、客戶覆蓋廣,適合個人積累養老資產。在個人養老金制度全面實施過程中,需要豐富金融產品池,特別是在理財產品數量較少的情況下,需要推動更多養老理財產品納入個人養老金產品范圍。
市場仍需完善
在市場規模擴張的背后,我國個人養老金產品結構失衡與投資者參與度分化也是不爭的事實。
目前我國養老產品功能設計趨同,主要以存款、理財、保險三大類為主,證券、信托、基金類較少;各機構間的產品形態更是趨于雷同,缺乏針對不同年齡階段、風險偏好、健康狀況等老年人群體的細分產品和個性化服務,權益類產品占比低,難以滿足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投資偏好人群的差異化需求。
“破局之道需從供需兩端共同發力。一方面,需加快優化產品供給結構,提升投資回報中樞與資產配置效率,真正實現‘有吸引力的長期投資工具’;另一方面,應系統性提升政策激勵力度,如適當上調稅優額度、增強稅收優惠的可感知性。此外,還應加強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公眾認知推廣,通過數字化平臺加強賬戶可視化、模擬收益展示與長期養老規劃教育,讓用戶清晰理解繳費行為與未來養老金水平之間的關系,從而轉‘開戶熱’為‘繳費熱’,真正推動制度落地生根、實現發展初衷。”對此,杜陽建議道。
平安證券在研報中分析指出,對居民而言,參加個人養老金取決于兩個因素:稅惠力度和超額收益。其中,由于個人養老金具有超長的封閉期,且中國居民在中年時面臨收入下降的風險,居民會天然要求個人養老金產品具有超額收益,以作為流動性補償。而此前個人養老金產品成立日期偏短,品類不豐富,收益表現吸引力不夠,因此居民參與積極性不高。
實際上,只要投資者時間允許,基于長期投資的視角,將養老資金的一部分戰略性地配置于高風險產品,不僅是可行的,甚至是必要的,其核心邏輯在于“以時間換空間”,通過承受短期波動來換取更高的長期復合收益。
“短期規劃投資者可選持有期短、流動性好的產品,方便在需要資金時贖回,但需注意贖回條款與費用;長期投資者可選擇投資期限較長的產品,實現資產的長期增值。”對此,有業內理財專家建議,年輕投資者距離退休時間長、風險承受能力較高,可選擇風險等級稍高、期限較長的產品,但需關注權益投資風險提示;臨近退休年齡的投資者風險偏好低,更注重資金安全,可選擇中低風險固收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