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投資信托業務有望成為信托公司新的增長點。近期,信托公司股權投資事件頻頻發生,大業信托、建信信托、中信信托、華鑫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參股或新成立股權投資類合伙企業,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對此,業內專家表示,股權投資業務具有明顯的“高風險、高波動、高收益”特征,建議相關參與方結合自身優勢,充分利用股東資源,聚焦適合自身發展的投資賽道。
多家信托公司股權投資落地
根據企查查信息,8月25日,北京中科藍圖股權投資基金中心(有限合伙)成立,由大業信托有限責任公司、中咨(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其中,大業信托出資3000萬元,是主要出資人。
8月12日,建信信托通過廣東國有企業重組發展基金(有限合伙)所投企業廣東省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東建科”,301632.SZ)在深交所創業板掛牌上市。廣東建科IPO發行價為6.56元/股,上市首日收盤34.01元/股,漲幅418.45%。
另外,今年4月14日,中信信托全資子公司中信聚信(北京)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所投企業正力新能電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正力新能”,03677.HK)正式登陸港交所,IPO發行價為8.27港元/股,市值超200億港元。
潘悅 制圖
信托公司投資實體企業并不新鮮。早在2016年比亞迪超百億元的A股定增募資過程中,華鑫信托就予以不小助力,并取得較好收益。此輪比亞迪定增發行價格為57.40元,募資144億元。投資者中出現了華鑫信托兩只信托計劃,即“九智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九智2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共為比亞迪提供資金約75億元。
國投泰康信托研報認為,信托公司發展股權投資業務有望實現四方面價值:一是實現業務模式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的過渡;二是實現管理理念從短期債權人思維向長期股東思維的轉變;三是有效助力實體經濟發展,通過投貸聯動為其提供綜合金融需求;四是可以在監管“雙降”的背景下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
“股權投資信托業務有望成為信托業務轉型的重點方向。”對此,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研究員喻智分析稱,一方面,監管及政策引導信托行業回歸本源,服務實體經濟,以股權投資支持科技創新,契合國家重大戰略和監管導向。另一方面,股權投資信托是信托業務新分類下資產管理信托的重要領域,能匹配長期資金需求,獲取資產長期性投資收益,契合為信托公司業務轉型的需求,能為信托公司提供較好的投資機會和盈利點。
多種模式展開 投資邊界漸明
一般來說,股權投資信托是指信托公司將信托計劃項下資金投資于未上市企業股權、上市公司限售流通股或監管批準可以投資的其他股權的信托業務。股權投資信托不設置預期收益率,最終通過股權上市、協議轉讓、被投資企業回購、股權分配等方式,實現投資退出。
根據《2023年信托業專題研究報告》,信托公司參與股權投資的業務模式主要分為以下三種:一是信托計劃直接投資模式,指信托公司通過發行并設立股權投資信托計劃的方式向合格投資人募集資金,再將信托資金直接投資于被投資企業。二是信托公司作為有限合伙人(LP)參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模式。該模式指信托公司作為LP,以信托計劃募集資金與其他LP一起,和普通合伙人(GP)共同設立有限合伙型基金,通過有限合伙間接投資一個或多個未上市企業。三是信托公司設立私募股權投資(PE)子公司開展股權投資業務模式。僅有少部分信托公司在2011—2016年設立PE子公司開展股權投資業務,2017年以來并無新增獲批的信托PE子公司。
需要說明的是,股權投資信托余額自2017年觸及峰值1.95萬億元后便開始持續下降。至2021年底,行業長期股權投資信托余額下探至1.37萬億元。2023年、2024年股權投資信托余額再次下滑,分別降為0.15萬億元和0.13萬億元,在資金信托中的占比從2021年的9.11%下降到2024年的0.58%。
“股權投資在資金信托中的占比已是微不足道!”對此,復旦大學信托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認為,受股權投資市場階段性調整和A股市場波動加劇影響,信托公司權益類資管產品規模有所下降。根據“信托業協會調研數據”,2024年55家信托公司的權益類信托計劃規模為6967.62億元,同比下降16.73%。
在業內專家看來,相關限制政策嚴重制約了股權投資信托的發展壯大。喻智認為,股權投資信托持續下滑,監管和業務轉型是主要原因。資管新規落地前后,監管環境持續趨嚴,監管層對“三類股東”信托計劃持股的清理、對明股實債業務的清理以及房地產業務萎縮都是股權投資業務下滑的重要原因。當前的股權投資業務已今非昔比,合伙企業、S基金等形式的股權投資業務或是主流,也更加符合監管導向。
加快布局新賽道
記者注意到,信托公司股權投資信托業務以往普遍投向不動產與基礎產業,近年來戰略新興產業逐漸成為業務布局重點。
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此前調研收集到的47家信托公司有效樣本數據,有36家信托公司的股權投資信托業務布局房地產產業,27家布局金融產業,25家布局生物醫藥/醫療健康產業,19家布局基礎設施產業,13家布局半導體及電子設備產業,11家布局IT產業,10家布局機械制造產業,9家布局化工原料及加工產業,4家布局互聯網產業。
“與金融其他子行業相比,信托制度特有的風險隔離、跨周期資產配置與受托人專業管理三重優勢,為信托公司構建了培育耐心資本的獨特機制框架。”有信托資深人士表示,除信托自身優勢外,與相關政策的加持也分不開。
今年5月,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制定的《加快構建科技金融體制 有力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若干政策舉措》提到,為科技創新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的金融服務,引導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和優質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并提及“引導理財公司、信托公司等依法依規參與創業投資”。
據悉,當前信托股權投資業務的投向,主要集中在醫藥、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領域。但新興產業往往處于行業早期階段,長期股權融資需求非常迫切,信托公司該如何運用傳統融資業務模式為這些領域的公司提供金融支持?
復旦大學信托研究中心主任殷醒民認為,對信托公司來說,一是可以運用固有資金,投資于以硬科技為特色的科技企業,大大增加中國科技資本形成數量。二是可以將包括高凈值人群在內的社會資金匯聚起來投向資本市場上的科技企業,不僅為資本市場帶來數量可觀的中長期增量資金,而且為全社會營造支持高科技企業成長的良好氛圍。此外,信托公司還可以通過信托貸款為科技企業提供并購貸款,使科技金融體系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目標需求相適應,支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