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較之于利率債市場的弱勢震蕩,科創債ETF因其優異的表現,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盡管債市連續調整,但信用債ETF總規模在8月依舊實現了逆勢增長,目前約3500億元——其中,科創債ETF貢獻了大部分增量。
分析人士認為,伴隨科創債ETF的擴容,市場對于科創債成分券的配置需求將強于基準做市成分券,投資者可留意相關投資機遇。
科創債ETF備受青睞
二季度以來,隨著權益市場走強,股債“蹺蹺板”帶來的影響持續發酵,促使債市呈現弱勢震蕩的格局。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17日收盤,銀行間利率債市場延續偏弱走勢。舉例來看,中債國債收益率曲線2年期上行3BP至1.43%;10年期收益率行至1.83%附近。
不過,記者注意到,較之“跌跌不休”的利率債,信用債市場卻不乏亮點。
2025年9月12日,第二批14只科創債ETF集中發行,多只產品再現“一日售罄”盛況,合計募集規模約400億元,創年內基金發行市場單日新高。
“第二批科創債ETF的面世延續了首批科創債ETF的發行熱潮,機構和個人投資者認購踴躍,多只產品的募集金額接近30億元上限。”一位保險機構投資人告訴記者,截至9月11日,首批10只科創債ETF的總規模已超1200億元,較發行時增長超3倍,其中8只躋身“百億俱樂部”。
不僅如此,“自科創債ETF上市以來,成分券相較非成分科創債的利差壓縮幅度達到了10BP左右。”方正固收首席分析師李清荷指出,第二批科創債發行后,增量配置需求的釋放料進一步壓縮成分券的利差。
產品為何如此“吸金”?
科創債ETF緣何受到如此追捧?參考首批科創債ETF上市前后的市場變動,可以得出以下經驗:一方面,確定性的增量資金流入確實有望為科創債ETF成分券帶來結構性的利差壓縮機會;另一方面,那些尚未被存量ETF充分覆蓋的指數成分券,有望受益于新一輪被動資金配置帶來的估值提升。
此前,首批科創債ETF發行成立,被動資金的集中流入是驅動其成分券超額利差在1至2個月內大幅收窄近10BP的主要因素。
再者,科創債ETF作為科技領域債券的唯一指數化工具,其稀缺性不言而喻,這也意味著該產品的長期配置價值和市場影響力有望持續凸顯。同時,科創債ETF工具屬性靈活,兼顧收益性與流動性,適配穩健型投資者需求。
來自博時基金的研究觀點指出,債券指數基金具有管理費率低、工具屬性強、底層資產透明、交易配置方便等優勢。隨著利率長期趨勢性下降,通過主動管理獲取超額收益的空間更加有限,指數基金的費率優勢和工具屬性會更有吸引力。債券型ETF除擁有指數基金的優點之外,還兼具交易的快捷靈活及場內質押的便利性。
“稀缺性和安全性(科創債ETF成分券均為高評級、流動性較好的個券)是科創債ETF受捧的重要原因。”前述投資人坦言。
不過,也有部分持審慎態度的機構提醒,需理性看待二批次科創債ETF的后續表現。
雖然第二批科創債ETF上市帶來的成分券配置需求是顯而易見的,但ETF成分券的擁擠度正越來越高——ETF規模快速增長,而指數成分券余額未同步擴容,這將增加管理人的買券難度。
其次,市場也應該看到,一批次科創債ETF獲得超額收益,離不開信用債整體利差壓降的大行情,同時,一批次增量資金規模較高。而當前,四季度信用利差壓降的大環境稍弱,疊加二批次不少機構選擇了提前“囤券”,這將削弱增量資金的力度。
“冷思考”不可缺位
“另外,在債市走弱、科創債搶配以及相關政策等助推下,科創債ETF仍會面臨幾類風險。”中信建投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曾羽稱。
首先,是流動性風險。科創債以企業發行的中高評級(主體評級為AAA等級)債券為主,盡管政策鼓勵做市,但指數成分券的實際流動性差異顯著。當ETF大規模建倉時,可能面臨“搶券”導致的價格沖擊,例如首批科創債ETF建倉前后,部分科創債便呈現出了“短期超買”的特征,機構搶配導致成分券收益率下行,使得利差進一步壓縮,后續易出現調整并受利率“超跌反彈”的影響。
其次,是寬信用加速風險。隨著穩增長政策的持續出臺,寬信用進程不斷推進,政府債供給充裕。考慮到基建、投資拉動的推進,后續寬信用存在加速的可能,這將使得市場風險偏好升高。鑒于當前流動性局面更為復雜,則信用走寬疊加流動性的加速轉向或推動市場轉向,造成債券收益率上行,價格下跌。
最后,在“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政策引導下,債市“科技板”后續或面臨成分券期限持續拉長、發行主體信用評級下沉的風險。
總而言之,“‘熱市場’背后的‘冷思考’也不可缺位。”一位機構交易員向記者表示,“當然,短期內對于科創債ETF,各機構仍可保持相對樂觀的態度,把握增量資金入場帶來的價格上行窗口與配置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