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演唱會市場一路“高歌猛進”,演出場次和觀眾人數屢創新高,并向三線及以下城市快速下沉。不少地方打造出了一條以大型演唱會為核心,交通、餐飲、住宿、零售等多元消費業態有機聚合的產業鏈條。
專家表示,當前,“一場演出帶火一座城”的效應愈發顯著,演出流量轉化為城市消費增量,開辟了經濟發展的“新賽道”。
演唱會經濟勢頭強勁
9月14日晚,伴隨著全場觀眾的歡呼聲,五月天“5525回到那一天”25周年巡回演唱會貴陽站正式收官。為期三天的演唱會累計吸引約13.4萬人次參與,日均接待觀眾4.4萬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超61%,達8.2萬人。
這并非個例。今年以來,演唱會市場一路“高歌猛進”。“為一場演唱會打卡一座城”“跟著演唱會去旅行”成為新風尚。
商務部消費促進司負責人日前表示,2025年上半年,演出市場尤為火爆,上半年全國演唱會票房同比增長約四成。中國演出行業協會9月15日發布的《2025年暑期全國演出市場簡報》顯示,7月至8月,全國5000人以上大型營業性演出票房和觀眾人數與上年同比保持上升趨勢。
其中,2025新疆超級草莓音樂節共吸引7.99萬人次到場參與。7月起,“西部歌城”烏魯木齊就延續“演唱會月”模式,周華健、劉若英、張杰先后于暑期登臺,張韶涵、黃麗玲、陳嘉樺、伍佰、刀郎等歌手也官宣檔期,將演唱會熱度延續到了10月,連臺好戲讓樂迷直呼“機票、酒店都要提前搶”。
此外,大麥數據顯示,今年9月到明年1月,張韶涵在天津、蘇州、鄭州等10座城市的巡演“想看”人數達到273.7萬人;任賢齊在重慶、哈爾濱等四座城市的巡演“想看”人數達到219.8萬人;李榮浩在合肥、濟南等四座城市的巡演“想看”人數達到196.5萬人。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分析稱,今年演唱會經濟勢頭強勁,呈現出供需兩旺的格局。供給端,頭部歌手巡演密集,新生代偶像加入戰局,形成老中新三代同臺的局面。需求端,觀眾購票熱情高漲,跨城觀演成為常態。“這種熱度背后,是文化消費升級的必然結果,‘80后’、‘90后’成為主力,不僅具備支付能力,又愿意為情懷和體驗買單。”
拉動城市消費效應顯著
業界常用“1∶4.8”來形容演唱會經濟對城市旅游、餐飲、住宿、交通等方面消費增長的強大帶動力,即門票花費1元,就能帶動同期周邊消費4.8元,演唱會也因此被喻為“行走的GDP”。
今年以來,演唱會拉動城市消費的效應依然顯著。8月下旬,時代少年團“加冠禮”演唱會上海站在上海體育場舉行。美團旅行數據顯示,演唱會前的8月14日至20日期間,上海文旅消費同比增速達13%。其中,“上海體育場附近酒店”搜索量同比上漲超800%,“上海體育場附近美食”搜索量上漲626%,“上海演唱會應援妝”搜索量上漲529%。
此外,在北京,今年以來(截至8月中旬),鳥巢已舉辦44場大型演唱會,總觀演人數接近240萬人次,帶動場館周邊消費增長。在成都,今年1-8月,已引進舉辦大型演唱會77場,帶動綜合消費近40億元;東安湖、鳳凰山舉辦演唱會期間,場館周邊酒店入住率增長15%、商業體營業額增長40%、景區接待游客增長30%。
面對演唱會經濟的巨大潛力,不少地方乘勢而上,出臺一系列支持舉措。
比如,重慶提出,發展演唱會經濟,對引進演藝賽事活動的主辦單位給予獎勵。推出更多主題文旅專列,支持憑演藝賽事門票享受景區門票、餐飲、購物等優惠,延伸復合文旅消費鏈條。廈門提出,在廈門舉辦一場演唱會,最高可獲得360萬元獎勵;舉辦獨立品牌音樂節,最高可獲得100萬元獎勵;新開發的旅游演藝項目,最高可獲得200萬元補助。
“廈門的城市配套設施也很完善,食宿、交通都非常便利。我們舉辦的演唱會中,有百分之七十的觀眾是外地人。”吾愛稻草(廈門)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孋介紹。
在馬孋看來,隨著島外的奧體中心以及白鷺體育館的陸續投入使用,廈門對演唱會的接待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廈門還專門成立了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管理協作小組,以提高審批效率、規范票務市場、落實安保措施、加強服務引導。這大大增強了演出經紀機構將頂流藝人引進廈門舉辦演唱會的積極性。
值得一提的是,三、四線城市憑借場館升級、政策扶持與文旅資源整合,正成為演藝經濟的新藍海。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報告認為,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的下沉趨勢還將繼續,下沉市場的“金曲剛需”尤為凸顯,以四川遂寧為例,“金曲傳奇巡回演唱會遂寧站”爆火,門票提前10天售罄。
根據攜程統計的數據,2025年1月至8月,三線至五線城市音樂節場次合計占比近5成,相較2024年同期占比提升了10個百分點。
“演唱會市場向三線及以下城市快速下沉,反映出文化消費正在走向更廣泛的區域和更深層次的普惠。過去因資源集中而受限的中小城市,如今正借助巡演布局迎來發展新機遇。”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洪勇表示,這一趨勢的背后,是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粉絲經濟的成熟以及主辦方對增量市場的積極開拓。
讓一時“流量”變長久“留量”
不過,受訪專家表示,演唱會經濟火爆的背后,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首當其沖的是觀眾體驗。朱克力表示,搶票難、黃牛猖獗問題仍存在,部分演出宣傳與實際不符引發退票糾紛,甚至出現“柱子票”等影響觀演的亂象。這些問題折射出市場規范不足,應通過實名制、退票機制等保障觀眾權益。
市場結構失衡也是痛點。“一線城市演出扎堆,三線以下城市供給仍不足;頭部歌手壟斷資源,新生代歌手缺乏舞臺。這種馬太效應不利于市場長期發展。”朱克力認為,演唱會市場也需構建多元生態,讓各層次演出都有發展空間,實現可持續繁榮。
此外,洪勇提到,一些演唱會存在周邊產品供不應求、服務質量參差、交通疏導壓力大等問題。部分城市仍停留在“辦一場算一場”的階段,缺乏系統規劃與品牌延續機制。
如何更好釋放演唱會帶來的“人氣經濟”長尾效應,讓“流量”變“留量”?
洪勇建議,各地可將演出經濟納入城市發展戰略,強化“軟實力”建設,在審批、安保、交通、住宿等方面建立高效協同機制;同時推動文化IP與城市形象深度融合,通過“票根換景區門票”“演出+文旅打卡”等方式延長消費鏈條,打造可循環、可持續的文商旅生態體系,真正實現“曲終人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