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北京金融法院與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聯合發布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機制成效及12個典型案例。
12個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涵蓋新能源、文旅、科技、綠色環保等多個領域,體現了金融司法在修復企業信用、穩定市場預期、助力企業紓困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如,在某銀行與某科技公司、孫某某等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一案中,堅持以和為貴、平等保護的原則,邀請專家調解員“支招”,探索推動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提高對貸款企業輕微違約的容忍度,形成了“分期還款+基本賬戶梯度解封”的最優解決方案,即科技公司每償還一期貸款,銀行相應解封一個銀行賬戶。企業有還款動力,銀行有償債信心,既保障了銀行債權安全,又為企業紓困留足緩沖空間,是進一步優化企業融資環境的鮮活案例。
再如,在某證券公司申請執行某科技公司一案中,經過與專家調解員研判,精準制定執行方案,給予科技公司寬限期,支持并推動其自行處理非核心資產逐步清償大部分欠款。剩余債務需要變價其持有的某上市公司股票予以清償。對于處置科技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不懼繁難,采取逐次處置、精準填平的“切香腸”式精細化執行,將對科技公司和目標上市公司的影響降到最小,保護了企業產權和可持續發展。
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7月,是立足現代金融和當下經濟共建的法治協同平臺,共引入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多領域19名專家調解員。
“工作室圍繞‘信用、信心、恒心’”,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長薛峰表示,在信用修復上,通過“活封活扣+精準評估+企業自救+投融資他救”模式,幫助企業重建金融信任;在信心提振上,聚焦產業鏈護航與新質生產力企業,如為新能源企業爭取寬限期、引入戰略投資;在恒心保障上,以專業化司法協同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推動“個案紓困”升級為“產業鏈風險治理”。
據薛峰介紹,截至2025年8月,工作室已妥善處理案件212件,涉及標的達311億元,履行到位192億元;幫助50余家民營企業紓困解難,保障10余萬職工就業,維護230余萬投資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