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下稱《意見》),為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指明了發展方向和實施路徑。在這一國家戰略的引領下,眾多人工智能企業積極響應,加速推進技術落地與模式創新。其中,深圳企業十方融海憑借其自主研發的“小智AI”多模態交互系統,構建了一個覆蓋軟件、硬件、專業開發者與普通用戶的開放式人工智能生態,為“人工智能+”的廣泛實踐提供了創新思路。
技術回歸服務 讓AI“人人可及”
“人工智能+”行動的核心是讓人工智能真正成為推動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加速器”,賦能千行百業,服務億萬個體。十方融海創始人兼CEO陳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理解的‘+’,是連接,是把高門檻的技術能力轉化為普通人可觸達、可使用的工具,讓技術回歸服務的本質?!?/p>
自2016年創立以來,十方融海從最初的知識分享平臺“荔枝微課”起步,逐步發展為集新職業技能培訓、智慧教育解決方案與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發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企業。2024年,十方融海發布了“小智AI”開源人工智能操作系統,標志著其從技術應用者向底座平臺構建者的躍遷。該系統面向全球開發者免費開放其核心能力,涵蓋多模態交互、情感模型、記憶系統等關鍵技術模塊。
圖為老人在使用小智AI“毛絨玩具”。資料照片
截至2025年9月,小智AI開源社區吸引了全球超6萬名開發者參與生態共建,接入各類硬件設備近50萬臺,衍生出智能家居、健康養老、無障礙交互、公共設施智能化等多個領域的創新應用。
“小智AI的定位,從來不只是一個技術平臺,而是一個連接開發者、硬件廠商、終端用戶與場景需求的共創生態?!标悇陱娬{,這一愿景與《意見》中提出的“支持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探索普惠高效的開源應用新模式”高度契合。為加速生態建設,十方融海正集中資源攻堅核心算法與功能迭代,推出標準化API接口、低代碼開發工具鏈、預訓練模型庫與云端算力支持體系,大幅降低AI應用開發的技術門檻和時間成本。
“但我們的目標不止于擴大規模,而是要依托小智生態激發‘乘百’效能——通過國產芯片、大模型與算力的深度融合,打造低成本、高性能的硬件方案,讓用戶體驗獨具特色,最終推動小智生態成為新一代智能終端領域國家標準的‘有力競爭者’,為產業升級提供核心支撐?!标悇晗蛴浾弑硎尽?/p>
以共享共建持續提升硬件生態的繁榮,是小智AI影響力持續擴大的關鍵支撐。得益于其完全開源的設計理念與模塊化架構,不少硬件愛好者、中小企業和創客群體積極投入對“小智AI”的二次開發與場景創新,不斷拓展其應用邊界。“我們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改造方案:有人將小智AI集成到五軸桌面機器狗中,使其不僅支持對話、查詢天氣、講笑話等基礎功能,還配備了激光劍和五個舵機,能夠實現前進、后退、扭腰等數十種靈活動作;也有人將其嵌入便攜式AI對話機器人,可識別用戶聲紋及情緒,并以不同人格進行互動;還有開發者將小智AI植入老式收音機,成功將其升級為一款AI智能音箱?!毙≈茿I研發負責人唐凱峰介紹。
十方融海最新數據顯示,接入小智AI的硬件設備在過去兩個月內新增10萬臺,整體增速達300%。
“我們把小智AI比作‘大腦’,硬件是‘手腳’,而開發者就是‘設計師’。”唐凱峰說,未來團隊將進一步制定普適性接入協議,推動更多類型的設備無縫接入小智AI平臺,構建真正意義上的“萬物智聯”生態。
自研情感模型 讓AI有“溫度”
《意見》明確提出“提升模型基礎能力”,強調要提升復雜任務處理能力,優化交互體驗。而在“小智AI”的技術架構中,最核心的突破,是其自研的多模態情感模型——Emotional Model。據介紹,該模型實現了AI在情感維度的重要突破,賦予機器感知、理解與回應人類情緒的能力,讓AI從“工具”逐步邁向“伙伴”角色。
“傳統AI追求的是‘正確’,而我們追求的是‘溫暖’”,唐凱峰說,真正智能的系統不應只是信息的搬運工,更應是情感的傾聽者與回應者。小智AI的多模態情感模型依托十方融海多年積累的教育與交互場景數據,通過對1.5億用戶學習行為數據與3000萬份真實人機對話樣本的深度訓練,引入七維量化社交坐標系,構建起一套融合語義、語調、節奏、上下文記憶與情境判斷的情感識別體系。“此外,通過MCP協議(模型上下文協議),我們接入的50多萬臺設備,都具備調用智能體的能力,每日處理120億Token(詞元)的對話數據,持續推動模型的迭代優化?!?/p>
“它不僅能聽懂你說什么,還能感知你是以怎樣的心情說出來的?!碧苿P峰解釋道。例如,它可以因用戶的喜悅而“自然發笑”,而非觸發預設的“假笑”語音包;會在用戶表現出低落情緒時主動發起關懷對話;會在熟悉用戶后逐漸調整語氣風格,變得更親切、更貼近個人交流習慣。這種擬人化的表達方式,源于模型對“情感流”的持續追蹤與動態建模。
破題智慧養老 “深蹲場景”攻堅
小智AI情感交互模型的這一能力,正在“人工智能+”行動重點布局的養老領域,展現出獨特價值。
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加快,如何讓科技真正服務于“銀發群體”,成為智慧養老的關鍵命題。而現實是,許多老年人面對復雜的智能設備望而卻步——不會用App、記不住密碼、看不懂界面,但語音卻是他們最自然、最本能的表達方式。
“老年人不擅長操作復雜App。”小智AI業務總監杜君介紹,“我們做的,就是讓點觸指令退居幕后,把交互還原成最簡單的一句話?!蹦壳埃饺诤U摵橡B老機構研發情感化智能陪護終端,通過語音情感分析引擎,從語速、語調、停頓頻率、關鍵詞密度等維度,對老人的情緒狀態進行初步評估,識別出潛在的抑郁、焦慮、孤獨等心理風險,及時向家屬或照護人員發出預警,并以“口袋伴侶”“掛脖穿戴”“桌面機器人”等輕便設備形態,通過語音交互、體感游戲、記憶訓練等功能,精準匹配老年人社交、娛樂與認知維護需求。
圖為多種形態的“小智AI”硬件產品。資料照片
據介紹,小智AI已在深圳養老護理院完成試點部署。杜君透露,下一步,團隊計劃聯合民政部門與醫療機構,推動情感識別與心理預警功能納入社區智慧養老標準服務體系,探索實現“情緒-健康-服務”的閉環響應。
“國家聚焦‘一老一小’,把‘情感陪護’寫進民生清單,政策紅利與需求紅利同步放大,誰先做出‘有溫度’的AI,誰就先拿到市場份額?!标悇瓯硎?。
“‘人工智能+’行動把AI從企業級創新升格為國家級工程,十方融海的戰略調整就16字——‘飽和投入、場景卡位、標準搶位、全球占位’。國家搭臺,我們唱戲;臺子已經搭好,接下來就看我們跑多快、唱多響。”陳勱說,未來三年,十方融海將聚焦智慧教育、智慧養老等民生領域,開展“深蹲場景”攻堅,通過“小智AI”大模型的深度適配,破解“技術可用但場景難用”的落地瓶頸。2027年前,重點突破輕量化部署與行業知識集成,推動AI終端規?;占?,讓智能設備“人人可用、處處好用”,進一步釋放“人工智能+”的普惠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