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S&P Global Mobility(標普全球汽車)主辦的2025 Mobility Intelligence Dialogue在上海、北京、廣州三站落地。多位專家和資深參與者以“打造智能汽車未來”為核心主題,深度剖析人工智能時代下汽車產業的轉型路徑、技術突破與全球機遇,為車企制定戰略規劃、產品布局提供關鍵參考。
標普全球汽車數據顯示,全球網聯汽車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5600萬輛增長至2030年的7700萬輛,滲透率從68%提升至85%。在中國,2030年預計超過95%的網聯汽車將支持OTA(無線升級),為軟件定義汽車提供基礎支撐。
標普全球汽車供應鏈與技術首席分析師李凡妮提到,根據標普全球預測,到2037年全球接近四分之一的新車會達到軟件定義汽車的level 4級別。對于軟件定義汽車level 4的車型,OTA可以去升級更多的車載控制器,整車實現更集中式的電子電器架構,以及部分或者是整車操作系統。到2037年,大中華區的滲透率會更高,超過三分之一的新車會達到軟件定義汽車的level 4以上。
標普全球汽車分析師表示,在商業變現模式方面,軟件定義汽車的核心價值在于“從‘賣車’到‘賣服務’的商業模式轉型”。大眾、通用、特斯拉、Stellantis、雷諾等多家車企軟件服務盈利目標數據顯示,通過OTA升級為用戶提供付費功能(如高階輔助駕駛、智能座艙個性化服務等),將成為車企獲取高利潤率持續性收入的關鍵路徑。
“在智能輔助駕駛領域,中國市場展現出‘政策支持+技術迭代+數據積累’的三重優勢。標普全球汽車預測,在不考慮關稅調整及美國相關計劃延期的情況下,到2037年,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新車智能輔助駕駛將達到L4或L5,而中國這一比例將接近三分之一,成為全球智能駕駛落地最快的市場。”標普全球汽車分析師說。
值得關注的是,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技術突破是汽車產業轉型的核心驅動力。
“全固態電池可為續航里程和電池可靠性帶來革命性提升。硫化物電解質技術路線是主要賽道,但市場上尚未有玩家能夠斷層出道。目前固態電池還需要在固態電解質供應鏈的完善、電池生產制造規模的擴大、固態電池生產技術提升、供應鏈和生產成本降低策略等方面進一步發力邁進。全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電池技術’,能為續航里程和電池可靠性帶來革命性提升,或于明年實現裝車驗證。”標普全球汽車汽車供應鏈與汽車技術研究團隊高級分析師高晗指出,“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成本部件’與‘性能關鍵載體’,中國已在動力電池領域形成‘技術+產業+基礎設施’的全方位領先優勢。”
而在供電系統方面,標普全球汽車相關分析師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對電力需求的增加(如智能座艙、多傳感器、高階智駕系統),傳統12V低壓供電系統已難以滿足需求,48V系統因“高效節能、功率密度高”成為潛在替代方案。預計未來少數整車廠將在高端細分市場嘗試應用,但大規模普及仍需時間。標普全球汽車預測,到2035年,低壓電池中不到5%將是48V電池,12V系統仍將占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