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協同融合創新鏈產業鏈 推動聚合智能產業發展”為主題,首屆聚合智能產業發展大會(2025)近日在武漢光谷召開。政府有關部門領導和百余位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三大領域的行業機構、高校院所和企業代表深度研討。
與會人士表示,以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為核心的聚合智能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其發展需打破單一產業思維,以“聚合”理念推動協同,以共建模式形成合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場規模攀升
車百會理事長張永偉表示,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低空飛行器作為聚合智能“三大件”,本質上具有技術同源、鏈條相通、應用融合的特征,有望繼出口“新三樣”之后,成為我國產業“出海”的新引擎。預計到2030年,全球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場規模將達近2400億美元,我國聚合智能“三大件”市場規模將超過1200億美元。
清華大學車輛學院教授、車輛國重首席科學家、歐洲科學院院士曲小波認為,低空交通是破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重要路徑。相比直升機,電動飛行汽車依托新能源驅動和多旋翼冗余設計,能夠在安全性、機動性和成本上實現突破,并借助汽車產業鏈的聚合優勢顯著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效率。
地平線副總裁、戰略部&智駕產品規劃與市場部負責人呂鵬認為,通用機器人市場目前仍處于早期階段,類似智能駕駛6至7年前的“百花齊放”,但智能汽車的發展經驗顯示,經過技術迭代和產業收斂,核心技術與平臺能力可逐步規模化落地。
沃飛長空副總裁兼首席公共事務官肖前志表示,低空出行萬億賽道正在加速演進,并且至少將形成三個萬億級細分領域:低空主機制造、低空基礎設施和低空運營服務。
須從單一產業思維轉向聚合統籌
聚合智能產業如何加快技術突破和規模化應用,邁向高質量發展?張永偉建議,一是通過制造環節降本增效,加快形成規模化優勢,推動智能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加速迎來“電動汽車時刻”的跨越式發展;二是推動單一部件企業向聚合領域拓展,可跟隨整車企業延伸供應鏈、開展跨領域交叉合作及搭建共性技術平臺;三是加快拓展國際市場,將新興產業的國際市場作為“第二起跑線”,同步布局國內外市場,搶占全球藍海機遇;四是不斷完善聚合智能產業推進機制,從單一產業發展思維轉向聚合統籌發展,協同規劃應用場景、基礎設施、算力體系,并在政策調整、法規突破、行業管理方面先行先試。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研究員、機器人控制實驗室主任趙明國提出,人形機器人的核心能力不僅是操作雙手,也需重視“腿足具身智能”,彌補對“走”等腿部智能的忽視,應將“像人一樣行動”,與大語言模型“像人一樣對話”形成AI能力互補。應通過標準任務驗證技術能力,逐步解決手部與腿部的具身智能問題,最終面向老齡化、服務業短缺等社會需求,推動通用具身機器人落地。
從政府宏觀管理層面,國家郵政局政策法規司原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靳兵提出推動聚合智能產業發展的六大方向:一是堅持以始為終、應用為本,研發需聚焦實際應用需求,避免方向偏離;二是突破成本、安全、商用落地等關鍵問題,而非追求廣域覆蓋、簡單疊加技術;三是推動政產學研用與金融協同,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力量,跨界合作攻關;四是“干中學、學中干”,選擇易落地場景先行試點;五是同步總結創新、制定標準、完善法規,避免法規標準滯后;六是強化跨學科教育與培訓,解決人才“專業割裂”問題,培養復合型人才。
江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劉江波表示,電動化與智能化的深度耦合正推動汽車產業向低空飛行器和人形機器人延伸。聚合智能并非技術簡單疊加,而是一次生態重構。江汽正通過“技術共享生態共建、場景共贏、產業鏈延伸優化、創新平臺生態建設”四大舉措,來構建能源動力、通訊組網、AI大模型、沙盒監管安全、聚合場景、標準體系六大技術焦點。
慶為航空創始人、董事長郭慶表示,航空與汽車產業兩者在感知、計算、安全芯片、操作系統等技術上具備一定復用性,汽車的供應鏈與迭代優勢將助力低空飛行器快速降本增效。航空嚴格的認證體系和高確定性要求,則推動高安全等級技術的落地。他指出,未來載人/載客飛行器的發展路徑將經歷AI輔助、風險管理、遠程操作直至完全自主決策,逐步實現AI在航空安全關鍵任務中的深度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