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電池憑借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正成為解決新能源汽車續航、充電和安全痛點的關鍵。近期舉辦的2025年德國國際汽車及智慧出行博覽會(以下簡稱“慕尼黑國際車展”),不僅集中展現了歐洲汽車電動化進程的深度變革,更讓業界看到固態電池這一關鍵技術已逐漸成為連接中歐產業協作的新紐帶,被業界認為是中歐汽車業“合資合作2.0時代”。與此同時,成本控制、標準統一與回收利用三大挑戰,仍考驗著固態電池的商業化落地進程。
歐洲汽車電動化進程提速
歷經數年轉型,歐洲汽車電動化已進入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攻堅階段。在本屆慕尼黑國際車展上,德國本土車企集體亮出電動化升級成果,試圖在全球新能源賽道上重拾競爭力。梅賽德斯-奔馳、寶馬和大眾等德國汽車制造商均重點展示了新型電動車型。
歐洲車企的電動化轉型并非孤立推進,而是深度綁定供應鏈協同與政策導向。
《歐盟電池與廢電池法規》從碳足跡、再生金屬使用比例、電池標簽信息、廢舊電池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合規性要求。在此背景下,歐洲車企逐漸將研發重心轉向電池安全、電驅效率等核心領域,并加強產業鏈合作。例如,今年5月,寶馬集團宣布全球首輛搭載全固態電池(ASSB)的BMW i7測試車型正式啟動道路實測,全固態電池技術從實驗室驗證跨越至實車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接受度逐漸提升,這為固態電池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提供了市場空間。
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數據顯示,2025年1月至7月,歐盟純電動汽車注冊量達到101.2萬輛,占市場份額的15.6%;混動汽車(不含插混)注冊量攀升至225.5萬輛,占市場份額的34.7%;插電式混動汽車注冊量為56.1萬輛,占市場份額的8.6%。歐洲市場調研機構USCALE首席執行官思普倫格爾表示:“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懷疑態度正在消退,但廠商仍需在軟件體驗和充電可靠性上投入更多。”
中歐競合重塑固態電池產業賽道
根據電解液質量百分比含量不同,固態電池可以分為“半固態電池”“準固態電池”和“全固態電池”三大類。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不斷提高,市場對固態電池的需求持續增長。這一技術也因此成為本屆慕尼黑國際車展的“明星技術”,推動中歐固態電池合作升級。
在慕尼黑國際車展現場,法國雷諾、克羅地亞超級跑車品牌里馬茨等企業推出氫燃料電池增程概念車與固態電池單元,展現了汽車產業在能源技術多樣化上的探索。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在固態電池領域的技術突破,契合歐洲市場對“安全”與“效率”的雙重訴求,為歐洲汽車電動化轉型提供了“新選項”。
中創新航自主研發的全固態硅基體系電池能量密度達430Wh/kg,較國內外頭部企業目前已發布的普遍處于300-400Wh/kg階段的同類產品具有明顯優勢,其配套產線已建成并于今年正式投入使用,預計將成為國內首批具備規模化交付能力的全固態電池產線之一。孚能科技今年年底將實現全固態電池中試線的投產和60Ah硫化物全固態電池的小批量交付,預計2026年至2027年推進小批量量產裝車,2030年實現大規模量產。先導智能成功打通全固態電池量產的全線工藝環節。
中歐固態電池領域的合作,已經超越單純的“技術輸出”,進入“聯合研發+本地化生產”的深度協同階段。此次慕尼黑國際車展就見證了中歐多個跨國合作項目。以寶馬和奧迪為例,這兩家德國車企與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中國電池企業建立了緊密的伙伴關系。不少在車展上亮相的歐洲國家車企的新車型都搭載了來自中國的電池技術。業內人士稱,這是“合資合作2.0時代”,研發正成為合作新核心。專家們認為,中國汽車的電動化和智能化優勢,正幫助歐洲車企加快迭代、控制成本。
“歐洲整車技術+中國電池方案”的協作模式,不僅降低了歐洲車企的研發成本,更讓中國固態電池技術通過歐洲市場加速全球化落地,中歐汽車產業正形成互補格局。德國巴伐利亞州副州長兼州經濟、發展和能源部長胡貝特·艾旺格指出,過去十年,中國車企在德國的發展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在驅動技術方面取得突破,還涵蓋駕駛輔助系統、先進電池技術以及多項創新應用。德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調查顯示,七成受訪企業計劃未來加大在華投資,其中研發占比最高。
汽車產業鏈生態協同提速
《2025年固態電池高質量發展藍皮書》顯示,當前固態電池產業化已進入“沖刺階段”,預計到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出貨量將達到614.1GWh,對應的市場規模將邁入千億元級別。在這一趨勢下,固態電池正憑借強勁的發展勢能,成為重構全球汽車價值鏈的關鍵變量,推動產業從“單一技術競爭”轉向“全鏈條生態協同”。
在歐洲,圍繞固態電池的產業生態布局已全面展開。本屆慕尼黑國際車展期間,美國電池公司QuantumScape與大眾汽車集團旗下電池企業PowerCo公司,就攜手完成了全球首次QS固態鋰金屬電池驅動電動車的實車演示。此外,歐洲電池行業領軍企業艾維斯塔已在比利時、葡萄牙等四國建立了完整產業鏈基地,包括3GWh電池組超級工廠、0.5至1GWh固態電池研發中心等。
中國在固態電池領域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技術突破,同樣也體現在完整的產業鏈配套能力方面。
從材料端看,昆山近年來積極布局固態電池產業,已集聚清陶能源、可川電子等行業重點企業超50家。從應用端看,中國企業正將固態電池技術拓展至多元場景。贛鋒鋰業近日表示,公司的固態電池已在部分車型試裝車及量產。未來3年,上汽集團將打造17款全新海外車型,固態電池等技術也將實現落地應用。
這種“技術-產業-市場”的良性循環,使中國在全球固態電池競爭中占據先發優勢。全球專利數據庫智慧芽數據顯示,全球固態電池領域的專利申請已超過4.6萬件,中國是全球固態電池專利布局最多的國家。
展望未來,固態電池的商業化落地仍需突破三大挑戰:一是成本控制,目前全固態電池的成本預估是傳統液態鋰電池的3至5倍,需通過規模化生產將成本降至可接受范圍;二是標準統一,中歐在固態電池的測試方法、安全指標等方面存在差異,亟須建立全球統一的技術標準;三是回收利用,固態電池的材料組成與傳統鋰電池不同,需開發新的回收工藝以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從慕尼黑國際車展的技術展示到全球產業布局,固態電池正以“高安全、長續航”的核心優勢,推動歐洲汽車電動化進程進入新階段,同時成為中歐汽車產業協同的新錨點。隨著固態電池技術的不斷成熟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全球汽車產業將為消費者帶來更安全、更高效的出行體驗,也為全球能源轉型與節能減碳目標的實現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