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了《中國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2024—2025)》,這是中銀協連續第九年發布貿易金融行業發展報告。
報告顯示,據中國銀行業協會貿易金融專業委員會不完全統計,2024年銀行業國際結算量12.75萬億美元,國內信用證結算量3.62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35%和17.89%,雙雙創下歷史新高;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量4884.75億美元,較上一年小幅回落,而國內貿易融資業務量4.66萬億元,同比增長16.35%,凸顯國內大循環帶動市場需求持續釋放;國際保理業務量133.18億美元,近三年來首次出現同比下降,國內保理業務量突破4萬億元,同比增長17.03%,仍是銀行業保理業務的主要增長點。貿易金融在促進供應鏈資金融通、賦能實體經濟中持續發揮著關鍵作用。
報告指出,在貿易金融發展整體向好的背景下,銀行業仍需關注多重風險挑戰:一是貿易金融領域國別及主權信用風險傳導效應凸顯,對跨境貿易結算與融資安全形成考驗;二是貿易融資線上化發展伴生新的風險,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運用可能存在數據安全漏洞、隱私泄露及AI模型有效性等問題,對貿易金融應用場景的數據安全評估與審查構成新挑戰;三是跨境貿易金融外匯合規風險防控壓力增大,外匯展業改革壓實銀行跨境資金“第一道防線”的風險防范責任,對銀行外匯風險識別能力、數字化能力和合規內控力度提出更高要求;四是跨境貿易金融經濟制裁合規風險提升,國際制裁形勢呈現復雜化、多邊化趨勢,銀行貿易金融反洗錢和制裁合規風險應對壓力進一步凸顯。
此外,報告表示,貿易金融作為貫穿貿易鏈產業鏈全過程、打通境內外資本市場的綜合性金融服務,應立足國家發展戰略,在穩外貿、保產業鏈穩定、支持企業出海、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展望未來,在全球產業鏈加速重構、數字技術深度滲透實體經濟的時代背景下,銀行業貿易金融將沿著“產業深耕+技術賦能”路徑持續升級,不斷完善專業化服務體系、強化風險防控能力、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為我國貿易強國建設與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注入持久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