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一則“彈射電池”的技術設計引發了爭議,該技術設想在電池發生熱失控等危險時,將其瞬間彈射離車,以保護車輛和駕乘人員。但輿論的焦點迅速從技術本身轉向了其可能帶來的安全問題,一個重量很大的電池包被高速彈出,會給周邊的行人和車輛帶來什么樣的傷害?這一爭議反映出目前汽車領域在產品創新和技術開發方面存在的某些問題。創新要“正練”,不能“邪修”,不能只想著酷炫、奪眼球、博流量,而是必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有媒體采訪技術相關方,得到的說法是,在確認安全的情況下才會彈射。但如何保證能實現這一設定?發生了誤彈射怎么辦?生命安全不是簡單的概率論,更不是一個技術是否完善的問題,而是一個創新方向和認知的問題。這種思路就不應該出現在解決車輛電池安全的設計上。
汽車始終在公共空間中運行,這是非常復雜的一個應用場景,是社會化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其安全設計絕不能只局限于車廂之內的“個體安全”,而必須擴展至對車外行人、車輛乃至整個交通環境的“社會安全”負責。真正的技術創新,應是致力于從電芯化學體系、熱管理系統、物理防護結構等根本層面提升電池的安全,讓危險盡可能不發生,而非思考如何“扔掉”危險。
汽車不是簡單的電子消費品,而是直接和人們的生命安全相掛鉤,每一次上路,都承載著不可推卸的生命安全責任。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發布消息稱,小米汽車召回116887輛SU7標準版電動汽車,相當于已交付量的約30%。召回的主要原因是車輛在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開啟的某些情況下,對極端特殊場景的識別、預警或處置可能不足,若駕駛員不及時干預可能會增加碰撞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就在小米宣布召回的兩天前,工信部就《智能網聯汽車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公開征求意見,針對單車道、多車道、領航輔助等不同功能,設置了人機交互、功能安全和預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數據記錄等全方位安全技術要求。其中不少內容就是針對此前車輛在智能輔助駕駛方面發生的一些事故。
作為跨界造車的科技巨頭,小米將其在消費電子領域積累的敏捷開發、快速迭代的互聯網思維注入了汽車產業。這種模式對于提升用戶體驗、加速功能更新有積極意義。但汽車與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有著本質區別,其使用環境要復雜得多,產品生命周期長,且與生命安全直接相關,任何一個微小的缺陷,在長期、高強度的使用下,都可能被放大為導致嚴重事故的導火索。召回是負責任的表現,但更負責任的行為應是在交付前就將隱患降至最低。
手機死機可以重啟,而生命卻沒有重啟鍵。汽車技術創新必須以安全為不可撼動的基石,必須遵循嚴謹審慎的科學態度,必須以滿足消費者真實、長期的需求為出發點。在追求“上市速度”和“技術亮點”的同時,對供應鏈的嚴格管理、對零部件的耐久測試、對整車可靠性的極致驗證——這些傳統汽車工業百年積累下的“笨功夫”和“硬道理”,絲毫不能打折。汽車的創新是“馬拉松”,而非“百米沖刺”,不能用“互聯網速度”沖擊“汽車工業深度”。
當前,一些車企過于強調自動駕駛的級別、智能座艙的算力、零百加速的秒數這些具有強烈消費電子色彩的“參數”,卻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對車身結構安全、底盤調校功底、三電系統可靠性等汽車核心價值的堅守。這容易誤導消費者僅憑科技配置“堆料”來做出購買決策,而忽視了車輛作為機械產品的本質屬性。技術創新應當服務于提升這些核心價值,例如通過新材料增強被動安全,通過更精準的控制算法提升能耗效率和駕駛平順性,而非本末倒置。滿足消費者實際需要,意味著首先要滿足其對安全、可靠的基礎性需求。
電動化、智能化無疑是未來所向。但越是處于技術變革的激流之中,越需要牢牢握住“安全”這根定海神針。創新是油門,安全是剎車,能跑多快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危險到來前能及時停下來。創新可以天馬行空,但安全必須腳踏實地。在汽車行業,最前沿的科技應用不應是最炫目的,而應是最讓人安心的。真正的創新,是建立在深厚工程技術積累之上的水到渠成,是本著對生命無限敬畏的科學審慎前行。
汽車產業的競爭是關于長期主義、工程精神與用戶真正信任的競爭。安全,是工程師筆下最關鍵的代碼,也是企業決策中最應堅守的算法。在安全的坐標系里,從來沒有“試錯”二字,只有“萬無一失”的標準。每一次放下方向盤后的安全抵達,都是對嚴謹科學和敬畏倫理的最高褒獎,也是汽車企業勇攀高峰的堅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