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直徑僅有幾毫米的白色顆粒,將它置于顯微鏡下放大數千倍,一個“阡陌縱橫”的微觀王國漸漸顯現出來。依靠這一個個顆粒中細小空隙的吸附分離作用,將會得到更加純凈的水,更高純度的金屬資源,或是更為精細的工業基礎材料。
這些被稱為特種樹脂的材料及其衍生的吸附分離技術,正是藍曉科技(300487.SZ)勇闖市場的“法寶”。依靠過硬的產品和技術,這家成立于2001年的企業陸續闖入一片片藍海并搶灘成功,為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生物醫藥等多個產業發展提供有效技術支撐。
步入藍曉科技實驗室,一群身著白大褂的科研人員正對著顯微鏡觀察著一種特殊的小顆粒——這是鋰吸附劑,企業的拳頭產品,也是從鹽湖中提取出鋰離子的關鍵。
“就像給鋰離子定制了一把鑰匙,只有它能打開材料的大門。”藍曉科技董事長高月靜比喻說,這種吸附劑的微觀孔道被精準設計,能在含鋰量10萬分之一的鹵水中精準“揪出”鋰離子,而對鈣、鎂等雜質“視而不見”。
藍曉科技辦公樓里的一面專利墻,記錄著企業24年的創新足跡。密密麻麻的證書背后,是一個個勇敢挺進藍海的故事。
“比如減肥藥載體這個項目,我們干了10年,前8年這只是個無人知曉的小場景。”藍曉科技生命科學領域銷售負責人陳凱回憶。2014年前后,企業開始研發多肽合成載體,這是現在大受歡迎的減肥藥、降糖藥等生物藥的關鍵材料。當時,國內幾乎沒人看好這個小眾賽道。
頂著投入大、回報慢的風險,企業一遍遍優化材料的孔道結構和生物相容性。直到2023年,隨著全球減肥藥市場爆發,藍曉科技的載體產品憑借穩定性和性價比迅速脫穎而出,目前已占據全球80%的市場份額。
這樣的經歷,在藍曉科技并非個例。從果汁純化到頭孢菌素提取,從超純水制備到鹽湖提鋰,企業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遵循著“市場前瞻—技術攻堅—場景落地”的邏輯。
一次次搶灘藍海過后,今天的藍曉科技已形成金屬資源、生命科學、水處理與超純水、食品加工、節能環保、化工與工業催化六大業務板塊,穩居國內吸附分離材料與技術行業龍頭,在國際上進入第一方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