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受全球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等因素的影響,中韓經貿合作正處于“不進則退”的歷史關節點。在這個特定背景下,推進中韓經貿合作,推動中日韓基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框架下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由此形成中日韓合力應對地緣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新格局,成為十分現實而緊迫的重大問題。
中日韓經貿合作面臨“不進則退”的挑戰
從現實需求看,討論中韓經貿合作,重要的前提是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進程。近年來,受全球地緣因素影響,中日韓經貿合作處于“不進則退”的歷史關節點。
9月17日,離島貨車通過已正式試運行的海口新海港和南港“二線口岸”(貨運)集中查驗場,開往港區(無人機照片)。根據海南自由貿易港封關運作相關工作安排,自9月15日起,該集中查驗場作為新海港和南港貨車的統一出島通道。
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 攝
第一,中日韓經貿合作面臨外部挑戰。中日韓三國長期以來是美國主要的貿易逆差來源國。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的全球貨物貿易逆差約為1.29萬億美元,其中對中日韓三國的逆差合計約4600億美元,超過美國貿易逆差總額的三分之一。而且,日韓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較深,美國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對日韓的鋼鐵、汽車等關鍵出口產業沖擊較為明顯。
第二,高度重視中日韓貿易規模逐漸下降的態勢。近年來,中日韓三國間的區域內貿易規模從2021年的約8500億美元下降至2024年的約7370億美元,降幅達到13.5%;同期,區域內貿易依存度也從19.4%降至16.5%。
第三,中日韓經貿合作要有戰略共識。面對“不進則退”的共同挑戰,中日韓如何選擇?是選擇“共同發聲、共同行動”,還是陷入“集體失敗”的困境?從歷史經驗看,地區局勢越是緊張動蕩,中日韓越需要建立緊密、穩定的合作關系。
目前,中日韓三國GDP、制造業增加值均占RCEP的80%以上,三國RCEP區域內貿易占區域內貿易總額約55%,部分高技術制造品貿易RCEP市場占有率約為70%。未來,深化中日韓經貿合作,不僅是合力應對地緣政治挑戰的務實選擇,也將引領以RCEP為基礎的亞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自由貿易是中日韓經貿合作的重大選項
面對新形勢,應加快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實現某些重要突破。
第一,自由貿易是中日韓合力應對地緣政治挑戰的最大基礎。三國都是全球自由貿易的受益者,也應當成為自由貿易秩序的堅定維護者。2024年,外貿對韓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左右,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左右。高盛的研究表明,韓國對華出口每增長1.6%,將帶動其GDP增速提高0.1個百分點。當前,面對全球變局,堅定推進中日韓自由貿易進程,不僅是保障自身發展利益的現實選擇,更是維護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和自由貿易秩序的關鍵之舉。
第二,提速中日韓自貿談判進程。今年3月舉辦的中日韓第十三次經貿部長會議重申三方將致力于“營造自由、開放、公平、非歧視、透明、包容、可預測的貿易和投資環境”,為三國經貿合作提供了穩定預期。自2012年談判開始,中日韓自貿協定歷經16輪談判仍未落地,導致三國潛在合作勢能長期受限,難以形成相互比較優勢的合力。面對全球的新形勢、新挑戰,中日韓提速促成高水平三邊自貿安排,其必要性、緊迫性不減反增。需要三國直面區域共同挑戰,適應全球經濟大趨勢,以戰略思維做出簽署中日韓自貿協定的戰略決策。
第三,推進自貿協定談判進程,釋放中日韓自由貿易的巨大增長潛力。作為全球第二、第四、第十二大經濟體,中日韓三國GDP總量約占全球的24%,制造業產出約占38.5%。一旦達成中日韓自貿協定,不僅將形成更具韌性的區域增長極,也將為全球貿易注入確定性。
當前,關鍵是立足RCEP、用好RCEP,在RCEP框架下盡快達成中日韓自貿協定。數據顯示,日本和韓國RCEP原產地規則利用率比較高。RCEP也是更適合本區域特點深化合作的最重要基礎、最重要框架。無論是增長潛力,還是合作基礎,在RCEP框架下盡快達成較高標準的中日韓自貿協定,都是一個務實的選擇。
此外,要在中日韓服務貿易領域實現重要突破。2023年,中日、中韓服務貿易額占各自雙邊貿易額的比重均不足8%,明顯低于全球24%左右的水平。未來,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中日韓合作,不僅將形成三國經貿合作的最大增長點,也將成為RCEP服務貿易規則升級與制度協同的穩定支點。據測算,若中日韓三國間服務貿易占比升至全球平均水平,將創造超1300億美元的市場。
中國大市場是中韓自由貿易率先突破的重要條件
近年來,中韓貿易額有所下降,但中國仍穩居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國、第一大出口市場地位,以自由貿易為主線的市場融合趨勢并未改變。2024年,中韓貨物貿易額2727億美元,占韓國對外貿易總額的21%,其中,韓國對中國出口額占韓國出口總額的20%。作為超大規模的中國大市場,現在是、將來仍然是韓國的最大市場。
第一,中國經濟結構提質升級增大中韓經貿互補性的趨勢尚未改變。隨著中國產業結構升級,中韓雖然在汽車制造、石油化工、造船等領域的競爭性增強,但并未改變雙方經貿互補性大于競爭性的格局。特別是隨著中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的轉型升級,將明顯增大雙方經貿互補性。估計到2035年,中國居民服務型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有望達到55%至60%左右,將釋放40萬億元的新增消費需求。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將為以服務業為主導的韓國經濟提供巨大市場。
第二,中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經貿合作格局尚未改變。地緣政治是中韓經貿合作的最大威脅,但遠不能改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規則為基礎的經貿合作格局。面對地緣政治格局變化和全球經貿失序的嚴峻挑戰,堅定推進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中韓經貿合作,是提升中韓產業競爭力的務實選擇。
第三,中國的市場開放將為中韓經貿合作提供重要機遇。例如,共同調整中韓關稅減讓進度,爭取在未來2至3年,全面落實各自在中韓自貿區中的關稅減讓承諾,實現90%左右的商品零關稅;實施“早期收獲”項目,加快醫美、健康、養老、職業教育、旅游等服務市場相互開放,并深化這些領域的投資制度、競爭制度、產權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財稅制度和市場監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在醫美、文化、旅游等重點領域,建立統一的服務質量評估體系,增強兩國間服務行業標準的跨境互認;推進中韓服務業市場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銜接,合作建立統一的服務市場準入流程和標準,明確各國對外資服務提供者的要求,減少行政壁壘,談判建立統一的服務業監管框架,大幅減少跨境服務提供商的合規成本;推動中韓數字經濟合作進程,推動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和數字經濟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等的對接和互通,開展數據確權、認證、定價、監管、交易、安全等標準規則制定及相互對接,支持數字經濟企業打造數字產業發展聯盟。
還可以發揮海南自由貿易港與濟州特別自治道的先導作用。今年是海南省和濟州特別自治道結好30周年。面對中韓自由貿易新形勢,要發揮兩地的開放優勢,率先建立“港-道”共同市場,打造中國與韓國以服務業為重點的共同市場,帶動引領中韓自由貿易進程。一方面,可以制定實施“港-道”郵輪旅游共同市場計劃,建立郵輪旅游聯盟,推動實現客源共享和互送、聯合營銷、管理標準對接、人才聯合培養等;另一方面,共同開拓區域醫美服務大市場,推動濟州及韓國醫美機構在海南博鰲樂城先行區落戶,擴大海南自由貿易港對濟州已經上市的醫美產品進口并在博鰲樂城使用。此外,可制定海南-濟州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合作發展規劃,支持海洋能源企業在海南自由貿易港與濟州特別自治道建立“雙總部”,合理布局海洋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制定實施“零碳島”合作發展計劃,共同制定“零碳島”標準體系,并聯合向區域內島嶼推廣。
?。ㄗ髡呦抵袊êD希└母锇l展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