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思潮交織,而開放合作仍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我們應樹立“在地國際化”理念,立足本國市場與產業優勢,加快高水平對外開放,鞏固中國作為全球投資、生產和消費中心的地位,形成本土創新、全球賦能的能力體系,增進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間經貿互利共贏,不斷提升中國對世界規則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中國開放歷程所折射的“在地國際化”邏輯
中國的開放,是一條持續演進的“在地國際化”之路。20世紀80年代,中國以加工貿易為開放突破口,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承接全球訂單,快速完成工業化,形成“世界工廠”。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對外貿易超常規增長,并以超大規模內需市場重塑全球供應鏈并吸引國際資本匯聚,躍升成為“世界市場”。進入新時代以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推進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對外開放,以上海自貿區等平臺為試點,推動產權保護、產業準入、勞動標準等領域與國際規則相通相容,標志著中國正從世界規則跟隨者逐步轉向世界市場規則制定的引領者??梢?,中國開放歷經三個階段:改革開放之初,以要素引進為核心打造世界工廠;加入WTO后,以貿易平衡為導向形成世界市場;進入新時代,以開放創新為支撐提升世界規則話語權,演繹了“在地國際化”的開放之路——產業根基、消費市場和制度創新始終根植于本土,卻又深刻影響全球經貿格局,在培育新質生產力進程中,逐步成為世界新產業與新規則的策源地。
“在地國際化”折射了以時間換空間的戰略思維,在國內外規則存在巨大差異的前提下,通過“境內關外”的模式逐步實現規則銜接與內外市場協同,巧妙化解了國際市場波動對國內市場穩定性的沖擊;維護了經濟主權,實行穩健的產業準入規則,以此增強產業鏈與供應鏈的韌性,保護了自身的開放利益;實現了本土特色與國際經驗的有機融合。歷經數十年努力,我們邁入以制度型開放(含自貿區規則創新)整合全球資源、提升創新能級與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新階段。制度型開放的最佳試驗場是自由貿易試驗區,通過先行先試,在投資與貿易便利化、資金流動和信息聯通等方面探索新規則,再將成熟經驗推廣至更大范圍??缇畴娚叹C試區、國際化人才特區等平臺建設,有助于推動全球資源與本土產業生態融合。同時,通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廣國際職業資格互認、參與構建數字貿易規則等舉措,中國將在未來全球產業標準和經濟規則制定中占據主動地位。這既是中國從“世界工廠”“世界市場”邁向引領“世界規則”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開放發展的底層邏輯與實踐路徑。
“在地國際化”體現了自主開放的屬性
中國開放政策的主線就是要持續壯大產業實力,伴隨著產業不斷升級并逐步融入全球價值鏈的明線,還隱含著逐步提升國際經貿規則競爭力的暗線。因此,“在地國際化”可視為一種強調本土能動性與全球資源整合力的發展范式,立足本土優勢,聯通國際要素,以“風險在地對沖”,降低國際化摩擦成本。這一理念系統詮釋了中國開放演進的邏輯,彰顯了以“在地化”空間承載“國際化”功能的戰略思維,強調促進全球資源整合與區域價值提升的良性循環,為經濟國際化筑牢產業根基,使中國開放呈現出清晰的歷史脈絡、理論邏輯和實踐導向。
“在地國際化”體現了自主開放的屬性:一是開放的主動性,以謀求實現本地資源的世界市場價值為出發點,主動規劃和推進國際化進程,而非被動接受全球化分工;二是開放的系統漸進性,在國家頂層設計與地方試點相結合的框架下逐步推進開放,維護產業、企業與就業在轉型過程中的穩定,避免經濟社會劇烈波動;三是內外聯動性,把城市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載體與主體之一,擔負與國際互動的落地載體與交往空間的角色,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營商環境、投資條件、產業氛圍等可持續發展支撐力,不僅吸引跨國技術和資本,更通過開放創新、本土敘事、文化品牌建設,以本土創新鏈接全球網絡。這三大特性中,主動性表明開放的前提,系統漸進性體現開放的戰略保障,內外聯動性體現開放的實施路徑。因此,“在地國際化”聚焦于國家和城市層面的產業升級、制度創新和文化自信,強調經濟競爭力、文化影響力、人才吸引力和創新引領力的協同躍升,這一理念為理解中國的開放道路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
以“在地國際化”新舉措鍛造高水平開放新優勢
近年來,中國持續縮減負面清單,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這些舉措既深耕本土優勢,又聯通全球資源;既保持制度自信,又積極參與全球規則制定,展現了深化“在地國際化”、鍛造高水平對外開放新優勢的戰略價值。
首先,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營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優勢。通過破除內部壁壘、提升市場效率,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超大規模市場,提升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更有效吸引全球資本、技術和人才,實現“進得來”與“留得住”。其次,加快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培育面向世界的規則競爭優勢。海南封關運作之后,依托“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原則和“零關稅+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通過設立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EF賬戶),以高度便利的“境內離岸”環境,吸引海外資本集聚海南,實現本地化資源配置。其三,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國際交往中心,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優勢。高水平開放與高質量發展的雙重約束要求重塑城市空間結構與創新功能,其核心內涵是從比較優勢轉向競爭優勢,從引進模仿轉向自主創新,從鄉土文化轉向國際都市文化,促進在地文脈與國際商脈融合發展。北京、廣州等城市通過打造國際化社區、培育多元文化共融生態,正成為中外文化交流與創新合作的關鍵樞紐,大幅提升對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其四,通過實施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及對47國單方面免簽等政策,形成服務貿易便利化優勢。超長時間超大范圍的免簽政策極大促進了國際旅客來華,促進了中外商務、旅游、學術等領域的高頻互動,為中國發展匯聚了人才流、信息流和創新流,也為發展“開放型人文經濟”夯實了基礎。
中國“在地國際化”的實踐,為破解全球化趨勢下發展中國家如何維護經濟主權的世界性難題提供了新理念,更為全球南方國家因地制宜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及推動公平全球化提供了中國智慧。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