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交所官網,寧波健信超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健信超導”)日前披露了科創板IPO第二輪審核問詢函回復。從最新披露信息來看,公司的募投項目調整為“年產600套無液氦超導磁體項目”“年產600套高場強醫用超導磁體技改項目”“新型超導磁體研發項目”三個項目,此前預計投入9000萬元的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則已被取消,計劃募集資金總額由8.65億元下降至7.75億元。
聚焦MRI核心部件業務
招股書顯示,健信超導主要從事醫用磁共振成像(MRI)設備核心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超導磁體、永磁體和梯度線圈。
根據健信超導的說法,其在超導領域已形成包括1.5T零揮發超導磁體、1.5T無液氦超導磁體、3.0T零揮發超導磁體和開放式零揮發超導磁體在內的產品矩陣,成為全球磁共振行業內排名領先的超導磁體獨立供應商。灼識咨詢數據顯示,以裝機量口徑統計,2024年公司MRI設備超導磁體全球市占率位列第五。
業績方面,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末,健信超導營業收入分別為3.59億元、4.51億元、4.25億元和2.5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3463.5萬元、4873.47萬元和5578.39萬元和3191.84萬元。
盡管健信超導業績發展趨勢逐年上升,但由于全球MRI設備市場集中度較高,以GPS(GE醫療、飛利浦醫療及西門子醫療)為代表企業的市場占有率超過80%,公司依然面臨挑戰,首當其沖的便是客戶集中度較高的風險。
據披露,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末,健信超導前五名客戶合計銷售金額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3.75%、76.68%、79.62%和83.43%,其中第一大客戶富士膠片集團占比分別為34.2%、44.2%、42.71%和38.79%。健信超導在招股書中坦言:“若未來公司下游行業格局或上述主要客戶與公司的業務合作關系發生重大變化,或無法及時有效地開發新的客戶,可能對公司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此外,對比同行業中布局磁共振整機業務的聯影醫療和辰光醫療等公司,健信超導在毛利率方面的表現略顯遜色。在二輪問詢中,監管要求說明是否考慮開展MRI設備整機業務,以及不考慮開展整機業務的主要原因。
對此,健信超導回復稱:“MRI設備獨立核心部件供應商是公司的戰略定位。磁共振整機設備業務在技術研發除硬件技術外,還需在成像技術等軟件技術領域進行大量投入,同時需面向終端醫院進行市場渠道建設。開展磁共振整機設備業務需進行大量研發與市場投入,且將與原有核心部件業務客戶進行直接市場競爭,具有較大的轉型風險。”
股權結構方面,公司實控人包括許建益、許卉和許電波,三人已簽署一致行動協議,其中許建益為董事長。三人分別直接持有公司41.51%、4.36%和4.36%的股份,許卉通過凱方投資、啟益投資分別控制公司4.84%、4.84%表決權,三人合計控制公司59.92%表決權。其中,許建益系許卉、許電波之父,許電波、許卉系兄妹關系。公司的業務前身健信機械曾在2014年7月以7967.23萬元的總價,收購了南京豐盛超導技術有限公司超導磁體業務相關的設備、存貨和無形資產。
二輪問詢后取消補流
與此同時,梳理上交所對于健信超導的兩輪問詢不難發現,募投項目中補充流動資金的必要性成為監管關注的重點。
在上交所對健信超導IPO提起的首輪問詢中,就要求結合報告期內持續現金分紅、募投項目已包括較大規模鋪底流動資金等進一步說明補流規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到了二輪問詢中,上交所又再次要求結合報告期內持續分紅情況進一步說明補流規模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從健信超導的現金分紅情況來看,2021年至2024年,公司的現金分紅分別為1000萬元、1999.97萬元、1999.96萬元和1999.96萬元。對于現金分紅的主要去向,公司表示外部機構股東將分紅款作為投資收益,自然人股東的分紅款則流向個人消費、家庭往來及開支和投資理財等。
最終在二輪問詢中,健信超導表示已對募投項目進行了調整,取消補充流動資金項目,調整后本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7.75億元。“2025年以來,公司經營業績呈現快速增長趨勢、經營性回款情況良好,預計未來經營業績、回款情況亦將呈現積極趨勢。2025年6月末,公司貨幣資金余額及募投項目鋪底流動資金金額已基本覆蓋未來新增流動資金需求,同時公司銀行融資渠道暢通,可通過貸款等方式補充流動資金。”健信超導進一步表示。
從近期科創板IPO的企業情況來看,已有不少企業選擇取消“補充流動資金”項目。如江蘇錫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申報時募資金額為20.48億元,上會時調整為14.98億元,原計劃5.5億元的補流項目被取消。廈門優迅芯片股份有限公司同樣在其新披露的IPO上會稿中取消了8000萬元的補充流動資金項目,擬募資金額降至8.09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得益于政策的深化引導以及監管對于募投項目審核的進一步細化,過去“超募”和“補流占比過高”等問題得到精準約束,有效促進資本市場由規模驅動邁向質量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