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額存單市場呈現出“冰火兩重天”態勢。《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近期,大型銀行及股份制銀行的大額存單年利率普遍落入“1”字頭區間,而部分小銀行產品則以超2%的利率吸引關注,但普遍面臨額度緊張、快速售罄的局面。業內專家表示,未來大額存單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銀行將通過產品設計、服務創新等方式吸引客戶。
潘悅 制圖
分化明顯 大行冷小行熱
今年以來,定期存款利率不斷下調,進入“1”字頭,大額存單利率也隨之下調。目前,1年期大額存單利率與普通定期存款利率差距不大(通常為10個基點),多家大行、股份行已經停售5年期大額存單。而與此同時,中小銀行大額存單利率仍十分吸睛。
具體來看,大行及股份制銀行近期在售的大額存單利率整體處于低位。其中,工商銀行、農業銀行20萬元起存的大額存單,1年期、2年期、3年期年利率均為1.20%、1.20%、1.55%;平安銀行同一起存門檻的產品,1年期、2年期、3年期利率分別為1.40%、1.40%、1.70%;華夏銀行手機App顯示,該行20萬元起存的大額存單涵蓋1個月至2年多期限,年化利率區間為1.05%-1.40%。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小銀行高利率產品則一單難求。華瑞銀行微信小程序顯示,有一款24個月期大額存單利率達2.35%,持有滿30天可轉讓,單筆起購金額20萬元,累計購買限額2000萬元,但僅限上海地區客戶購買,且標注為“額度告急”。該行另有一款18個月期大額存單,利率為2.15%。此外,華瑞銀行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同樣為2.35%,起存金額僅為50元。
蘇商銀行微信小程序顯示,2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為2.1%,20萬元起存,買入7日后可發起轉讓,且為限量發行。另外,中信百信銀行也于9月3日通過小紅書賬號“中信百信銀行財富管理”推薦大額存單,年利率為2.10%。事實上,該行8月就曾通過同一渠道推薦過年利率2.20%的同款產品,高息產品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微眾銀行大額存單產品利率發生了調整。微眾銀行App此前曾展示兩款“大額存單+”產品,其中C款年利率3%,預估排隊時間超1個月,當時已暫停預約;D款1年期產品年利率2.1%,預估排隊時間超7天,每日0點開售。不過,近日該行App已無上述兩款產品,當前限量發售的1年期、2年期、3年期大額存單利率為1.55%、1.60%、1.60%,且三款產品均顯示“售罄”狀態,僅有1個月期和6個月期大額存單可供購買,年利率分別為1.15%和1.35%。
在業內人士看來,不同銀行大額存單明顯分化,源于他們的資源差異。大行憑借雄厚的資本實力、品牌知名度以及廣泛的網點布局,在市場中擁有強大的吸儲能力,其資金來源穩定且充足,對高息攬儲的依賴程度低,所以大額存單年利率更低,甚至某些長期限品種不設大額存單,主動減少高息負債。而小銀行在品牌影響力、網點數量和客戶認知度等方面遠不及大行,吸儲難度較大,只能通過提高大額存單利率的方式在市場競爭中獲取資金。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面對市場有效需求不足,央行引導利率下行,銀行在資產端的收益空間受到壓縮,需要其負債端也相應下調,導致大額存單利率普遍進入“1%”區間。而小銀行缺乏物理網點、品牌影響力較弱,主要依賴高利率吸引客戶。“另外,有銀行在季末面臨監管指標考核,尤其是存款規模和貸款投放之間的平衡,部分銀行通過階段性推出高息大額存單來吸引客戶,緩解負債端壓力。”婁飛鵬進一步分析稱。
“撿漏”專區交易活躍
大額存單,亦稱作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其起存金額高于普通存款,通常為20萬元,且其利率通常略高于同等期限的定期存款。當部分較高利率的大額存單流向市場時,基于儲戶們的購買熱情,部分小銀行上線了大額存單“預約購買”功能。
日前,記者查看網商銀行App注意到,該行發行中的存單包括4種,期限分別為3個月、6個月、2年、3年,均為20萬元起存,年利率分別為1.2%、1.4%、1.6%、1.6%,較市場現行存單利率優勢不大。而轉讓中的存單利率明顯更高。該行存單轉讓專區顯示,有剩余期限1年零8天的大額存單折算年利率為1.61%;有剩余期限330天的大額存單折算年利率為1.60%。
而眾邦銀行小程序顯示,該行3年期及5年期大額存單目前利率為2.00%和2.05%。轉讓中的大額存單,年限多接近5年,利率在2.05%左右。滾動公告欄則顯示,部分存單轉讓時的年利率達到3.65%、3.15%。
大行的轉讓專區同樣熱鬧。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為例,專區內可轉讓產品數量較為充足,農業銀行App一項3年期大額存單轉讓交易,測算年利率達2.897%,明顯高于當前的新發產品水平,存單剩余期限還有214天。而工商銀行App也有部分大額存單轉讓預期年化收益率略高于原產品利率,剩余存期不足90天,相當于讓利轉讓。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轉讓專區的產品收益較高,但可供“撿漏”的產品都很稀缺。“人太多了,有人等了50多天才搶到相關產品。”有投資者告訴記者,由于排隊預約到的主要是大額存單轉讓單,因此相關存單的剩余期限不一,但多在0.5年到3年之間。
對此,業內人士認為,除了自身需要大額資金使用、消費等因素外,還可能有一些轉讓方是由于當前資本市場行情向好,非貨幣類理財產品收益回升,選擇“讓利轉讓”,以便盡快將資金轉入收益潛力更高的投資市場。
小銀行利率優勢減弱
受限于業務單一、實體網點缺失等因素,長期以來,小銀行存款掛牌利率較同業保持較大利差優勢,被稱為“存款利率高地”。但近年來受連續降息影響,小銀行的利率優勢正逐步減弱。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數據,2025年二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42%,較一季度下降0.01個百分點。
對此,婁飛鵬表示,隨著央行持續釋放降息信號,預計未來大額存單利率仍將承壓。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在負債端的成本控制壓力較大,可能會進一步下調利率。為了降低負債成本,大額存單在期限結構上可能短期產品更多。同時,大額存單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銀行將通過產品設計、服務創新等方式吸引客戶。大額存單的轉讓功能將更加突出,尤其是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儲戶對流動性的需求增加,需要銀行通過優化轉讓流程、引入智能匹配系統等方式提升用戶體驗。
在婁飛鵬看來,小銀行在應對攬儲壓力時,仍有可能通過適度提高利率來吸引客戶,同時通過加強數字化營銷和服務,推出靈活期限產品,優化客戶結構等提升市場競爭力。
針對攬儲壓力加大的問題,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首席專家、主任曾剛認為,小銀行可嘗試打造開放銀行生態,與更多第三方平臺合作,拓展獲客渠道;加強個人理財、財富管理的產品創新,提供差異化解決方案,增強客戶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