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湖南省高速公路建設迎來重要里程碑——由中鐵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的桑龍高速、爐慈高速同步建成通車,并納入全國高速公路路網管理。這兩條地處湘西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不僅將張家界、湘西州、常德與鄂渝黔地區更緊密聯通,更標志著湖南“七縱七橫”高速路網進一步完善,對促進武陵山片區協同發展、服務長江經濟帶建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桑龍高速是G5515張家界至南充高速公路的核心組成部分,起于張桑高速桑植西互通,經桑植縣兩河口、陳家河、上河溪和龍山縣水田壩、茨巖塘,與龍永高速茅坪互通相接。全長61.527公里,設計雙向四車道,時速110公里/小時。這條“半小時經濟圈”通道,將使桑植至龍山通行時間由2個半小時壓縮至40分鐘,為武陵山腹地打通了一條“資源快車道”。當地特有的頁巖氣、大理石等礦產資源和旅游文化資源,將依托這條動脈加速轉化為經濟優勢。
爐慈高速是G59呼和浩特至北海高速公路的一部分,起于湘鄂省界的爐紅山,經常德市石門縣及張家界市慈利縣境內,與常張高速慈利西互通相接,全長78.901公里,設計雙向四車道,時速110公里/小時。這條縱貫湘西北的交通大動脈,將長江三峽、壺瓶山、張家界等黃金旅游景點串珠成鏈,構建起湘鄂兩省“兩小時旅游圈”。
據了解,兩條高速建設期間,全方位應用“四新技術”,創新“工序固定、流水作業”的預制梁生產模式,引入隧道大機配套施工,推廣焊接機器人、數控鋼筋籠滾焊機、數控彎曲機等工裝,用機械化和自動化大幅提升建造效率,應用高邊坡北斗自動化監測、特殊橋梁健康監測,在特長隧道應用柔性阻攔系統,基于GIS和AI技術整合氣象雷達等大數據,搭建全天候通行系統,構建“六位一體”智能監測系統,確保行車安全與通行效率。同時,采用生態環保建設理念,在穿越武陵山區時創新應用多項綠色施工技術,爐慈高速橋隧比59%、桑龍高速橋隧比70%,通過優化設計、加強生態修復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了對自然環境的擾動。
據桑龍高速、爐慈高速運營管理方負責人介紹,這兩條高速的通車將徹底改變湘西北地區的交通格局,進一步完善“七縱七橫”高速路網布局。下一步,將充分發揮通道功能,以“全息運營”為指引,促進沿線相關產業融合,全方位創造路價值、提升路體驗、涵養路品位,同時積極探索智慧運營管理,確保以最優狀態迎接國慶黃金周客流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