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的“科技敘事”邏輯愈發清晰。伴隨著全面深改的推進,中國資本市場的市值結構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科技企業超越傳統行業的趨勢越發明顯。業內人士指出,這一結構性變化既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也反映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成果。
證監會主席吳清日前表示,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跑出“加速度”,資本市場含“科”量進一步提升。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業或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企業。目前A股科技板塊市值占比超過1/4,已明顯高于銀行、非銀金融、房地產行業市值合計占比。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業從“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當前的24家。
作為A股市場發展的一個標志性事件,9月25日,寧德時代股價盤中一度超過400元,總市值超過1.83萬億元,超過了貴州茅臺,引發市場關注。Wind統計數據則顯示,截至9月29日收盤,A股市值前10的公司中,已有寧德時代、工業富聯這樣的企業,而市值前50的公司中,來自半導體、創新藥、新能源、通信等科技型行業的企業數量也正在快速增長。
從更長維度來看,對比10年前,現在資本市場行業市值結構無疑更能反映出中國經濟的轉型成果。Wind統計數據顯示,從2015年末到現在,全市場的總市值從52.96萬億元增長至105.32萬億元。從上市公司結構來看,按照申萬行業分類,電子、電力設備和生物醫藥行業的市值在過去10年中分別增長了11.49萬億元、6.12萬億元和3.43萬億元,位居各行業前列。相比之下,房地產、紡織等傳統行業的市值則出現縮水,建筑裝飾、鋼鐵和石油石化等行業的市值則幾乎沒有增長。
“寧德時代市值超越貴州茅臺,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市場對新質生產力的理性選擇。”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記者表示,市值結構的變化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科技板塊市值占比突破1/4,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正從“金融為傳統行業服務”轉向“金融為科技創新賦能”。他表示,資本市場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孵化器”和“加速器”,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安永大中華區審計服務市場聯席主管合伙人湯哲輝對記者表示,資本市場含“科”量的提升,本質上是完成了從“制度適配”到“生態成型”的關鍵跨越,進一步實現了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這一變化體現在三個核心維度:一是供給端的精準擴容,數據顯示,近年來,新上市企業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業或科技含量比較高的企業。二是資本循環的高效暢通,科創板培育589家硬科技企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占比超八成,累計研發投入超千億元,資本對研發的催化作用持續顯現。三是市場認知的深度轉變,審核端已經從“持續盈利能力”審核,走向了“持續經營能力”的審核,從核心關注凈利潤指標轉向認可技術壁壘與成長潛力,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多元化的上市條件,彰顯科創板審核的包容性,科創板對于“硬科技”起到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和集聚效應,打造出新質生產力主陣地。
田利輝表示,未來A股市場將呈現“三升三降”趨勢:科技創新企業占比持續上升,傳統產業通過數字化轉型煥發新生,質量導向的投資邏輯全面確立;而單純依賴規模擴張、資源消耗的模式將逐步下降,傳統行業占比將優化,低效企業將加速出清。
湯哲輝表示,未來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促進產業整合,將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核心目標,成為“科技突破-產業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樞紐,并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賦能路徑從“廣度覆蓋”轉向“深度穿透”,聚焦半導體、AI、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通過“上市融資+股權激勵+可轉債”工具組合,推動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二是產業整合從“單點并購”轉向“鏈條聚合”,借助市場化估值機制,推動優質資源向硬科技龍頭集中,同時通過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培育,完善產業鏈配套。三是拓展和優化資本市場跨境互聯互通機制。總體而言,資本市場將持續深化“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為實體經濟注入“科技+資本”雙輪驅動的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