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星地融合·星耀未來——衛星互聯網產業發展論壇”在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中舉辦。會上,中信科移動正式發布“九萬里計劃2.0”,這是繼2023年提出“九萬里計劃1.0”后的重大升級。此次“九萬里計劃2.0”的發布,標志著中信科移動在星地融合網絡建設上邁入新階段。

此次論壇由中國信科集團、無線移動通信全國重點實驗室、空間微波通信全國重點實驗室主辦,中信科移動承辦。

中信科移動總經理范志文在現場正式發布中信科移動“九萬里計劃2.0”暨“衛星互聯網合作伙伴計劃”。“九萬里計劃”旨在政府指導下,攜手運營商、商業航天、通信產業鏈、高校與科研院所等合作伙伴,共同推進全球全域無縫覆蓋的星地融合網絡建設。“九萬里計劃2.0”在前期技術積累、場景驗證與生態搭建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產業協同與應用拓展。通過聯合衛星總體、載荷總體、天基承載網、衛星通信芯片、衛星測試驗證、衛星終端應用、衛星運營等企業,搭建產業協同平臺;持續挖掘并落地應急通信、偏遠地區通信、物聯網服務、海洋與航空等創新應用場景;以技術升級驅動產業價值提升,推動“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中信科移動高級技術專家康紹莉博士發布了由中信科移動聯合無線移動通信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信科)編制的《低空智聯網場景和關鍵技術白皮書》。白皮書要點包括以下重點:一是在深入剖析“低空智聯網”與“低空經濟”關系的基礎上,系統梳理典型應用場景與關鍵技術需求;二是提出低空智聯網的系統架構與關鍵技術路線,明確其正向“空—天—地多層次立體協同覆蓋的智能網絡”演進;三是展望未來,低空智聯網將成為支撐多領域數字化轉型、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型基礎設施。
在主題演講環節,中國移動研究院星地所所長鄧偉、中國電信衛星公司首席專家蔡亞星、中國聯通研究院副院長魏進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副總師陳東、空間微波通信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楊旭、北京藍箭鴻擎科技有限公司CTO周偉敏等專家,圍繞衛星互聯網“生態賦能、創新實踐”主題分別進行了分享。從標準演進與技術路線到商業模式與應用落地,嘉賓們提出了諸多具有前瞻性與可操作性的見解,為產業協同發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據了解,作為移動通信科技創新的核心力量與衛星互聯網產業的先鋒,中信科移動持續推動星地融合標準體系構建:在3GPP NTN標準框架下實現我國首次立項突破,并多次牽頭立項推動NTN議題標準化研究;在ITU框架下牽頭多項標準立項,在國內CCSA牽頭推動多個標準,成為星地融合標準建設核心力量。
在產品與技術方面,中信科移動已打通衛星互聯網全產業鏈,形成全棧自主可控能力與完備的產品序列,涵蓋星載基站、星載相控陣天線、地面信關站、專用終端、核心網、網管系統以及測試儀表等,能夠為客戶提供從規劃、建設到運維優化的端到端技術與工程服務,系統性支撐衛星網絡建設與運營。
在應用層面,中信科移動將衛星互聯網與地面5G/6G網絡深度融合,率先探索“空—天—地”多網協同的全場景通信模式。該模式既能滿足城市熱點區域的高容量與高可靠需求,又有效彌補偏遠、特殊和應急場景的連接短板,形成“廣覆蓋、強韌性、可持續演進”的全方位服務能力,推動行業物聯、海洋與航空等關鍵領域的規模化應用。
與會專家認為,“九萬里計劃2.0”的發布,將有助于我國在星地融合通信領域的產業鏈協同創新將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