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營企業在技術、品牌、渠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但財務狀況和銷售額等卻明顯好于一些海外知名企業。在世界經濟深刻而復雜的調整變化中,我們更要善于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力求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提高企業的國際市場拓展能力。 日前,為推動民營企業境外投資又好又快發展,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出臺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投資的實施意見》。這對于廣大民營企業在國內外復雜經濟形勢下更加積極主動地危中尋機,在逆境中強身健體,進一步提高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對于我們堅持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努力提高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也具有十分深遠的全局意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本世紀初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年多來,我國企業積極化挑戰為機遇,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實現了新的跨越,GDP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加大。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調整和變化,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逐漸加深,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持續蔓延,我國外向型企業長期倚重的美歐日等傳統市場需求萎縮,產品出口壓力不斷增加。當前,我國企業特別是眾多民營企業既面臨來自發達國家企業憑借技術和資本優勢形成的競爭壓力,也面臨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依靠更加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形成的競爭壓力。這就要求廣大企業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把握市場變化新趨勢,及時有效地調整自身發展戰略。同時也要求政府有關部門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不斷擴大各領域對外開放水平,及時引導企業有序開展境外投資合作,加強跨部門的溝通協調,特別是對民營企業開展境外投資進行專題研究,切實解決好占我國企業比重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如何“走出去”這一重要問題,使經濟增長的“發動機”更加強勁有力。 發改委等13部門出臺鼓勵和引導民企境外投資的政策措施,可謂恰逢其時。由于我國民營企業比較集中的紡織、家電、五金、食品等傳統產業,在國際市場具有一定的技術競爭力,推動民營企業“走出去”特別是向不發達國家進行投資,建立境外加工基地,仍具有相當優勢。不僅如此,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特別是今年以來,一些國內企業的境外投資與早年的資源和產品市場獲取型投資相比,對國際主流市場的品牌、技術和渠道等無形資產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尤其那些先期“走出去”、現已具備相當實力的民營企業,更加注重強化企業跨國經營和加強科技創新領域國際合作,也更加注重在不斷拓展國際主流市場渠道的同時獲取國外先進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不斷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從而為強化企業在危機中拓展市場提供了更加堅實的技術支撐。所有這些積極的變化,對于我們積極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努力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目前從總體看,我國民營企業在技術、品牌、渠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后,但財務狀況和銷售額等卻明顯好于一些海外知名企業。在世界經濟深刻而復雜的調整變化中,我們既要充分估計形勢的嚴峻性及其不利影響,更要善于危中尋機、化危為機,在政府政策的鼓勵和扶持下,及時抓住眼下歐美經濟比較低迷、一些企業面臨較大生存壓力的契機,積極尋求對領先技術、知名品牌和市場渠道等多方面的投資介入,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資源,大力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力求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提高企業的國際市場拓展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