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中國第十二屆論壇在京舉辦,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倡言環境經濟政策。50多位企業家代表在論壇上向全社會發表了《企業社會責任宣言》,我國項目工程領域最高級別的環保獎項——“國家環境友好工程”評選活動同時宣布啟動。
記者9月9日北京報道
面對越來越惡化的環境形勢,曾數次掀起“環評風暴”的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日前在京出席第十二屆“綠色中國論壇”時,首次提出全新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和架構,以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這也是該論壇自成立以來首次對環境經濟政策進行系統研討。 今年以來,頻繁發生的環境和食品安全事件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潘岳認為,環境問題除了環境指標的考核問責制度未落實到位外,主要是缺乏一套激勵各級政府和企業配置環境資源的長期有效機制。而環境經濟政策體系是迄今為止國際社會解決環境問題最有效、最能形成長期制度的辦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作為宏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至關重要。 據悉,繼前不久國家環保總局、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共同發布《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意見》,加強建設項目和企業的環境監管與信貸管理后,國家環保總局又聯合中國保監會,推動實施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另外,國家環保總局與中國證監會等部門針對“兩高”企業也正在研究一套包括資本市場初始準入限制、后續資金限制和懲罰性退市等內容的審核監管制度。 由國家環保總局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主辦的這次“綠色中國”論壇,是該論壇自成立以來第12次就環境問題進行研討。此次論壇主題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構筑中國環境經濟政策新體系”。 潘岳在會上指出,以綠色為導向的市場是成熟的市場經濟;以綠色為導向的社會是成熟的公民社會;以綠色為導向的政府才是成熟的執政主體。以綠色為導向的市場、社會和政府將構成綠色責任、綠色參與、綠色執政的有機主體,將構成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巨大合力,將構成綠色中國的中流砥柱。而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全面系統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 潘岳說,環境經濟政策是指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運用價格、稅收、信貸、收費、保險等經濟手段,調節或影響市場主體的行為,以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政策手段。它包括控制污染的經濟政策,如排污收費;用于環境基礎設施的政策,如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如生態補償和區域公平;市場創建手段,如排污交易;環境稅費政策,如環境稅;資本市場手段,如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等。 潘岳指出,在環境經濟政策體系中,環境稅收是一項政策性較強、技術性綜合、專業性復雜的工作,必須循序漸進。實現綠色稅收,首先要清除那些不利于環境的相關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其次,要提出融入型環境稅改革方案,當前應重點研究適合征收進出口關稅、降低或者取消高污染產品的出口退稅名錄,提出有利于環境保護的企業所得稅、消費稅和資源稅改革建議方案,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出臺體現環境保護要求的燃油稅;再次,要引進獨立型的環境稅方案。由于我國目前許多地區經濟過熱、生化工業發展速度過快,向重污染產品征收環境污染稅,可以有效地降低重污染產業和產品的比重,促進企業產品的技術升級和更新換代,促進區域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 潘岳說,在構建新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的過程中,傳統的環境收費政策仍應保留。一要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包括水、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供熱、土地等的價格;二要落實污染者收費的政策,包括完善排污收費政策、提高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運用價格手段促進電廠脫硫、推進垃圾處理收費制度等;三要促進資源回收利用,包括鼓勵資源再利用、發展可再生能源、垃圾焚燒、生產使用再生水、抑制過度包裝等等。 潘岳指出,構建綠色資本市場是當前全國環保工作的一個突破口,是一個可以直接遏制高污染高能耗企業資金擴張沖動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手段。 潘岳說,生態補償政策不僅是環境與經濟的需要,更是政治與戰略的需要。生態補償機制是以改善或恢復生態功能為目的,以調整保護或破壞環境的相關利益者的利益分配關系為對象,具有經濟激勵作用的一種制度。 潘岳指出,排污權交易是利用市場手段實現環境保護目標和優化環境容量資源配置的一種環境經濟政策,是目前環境經濟政策新的熱點。排污權交易的重點是建立起一套垂直的、全國性的監測網絡,改變地方各自為政的監測方式,為所有參與排污權交易的企業加裝自動監測系統,及時公布排放信息讓全社會來監督。 潘岳也希望有一個更高層次的協調機制整合各方力量來盡快推行環境經濟政策,他并呼吁各部門建立聯合研究節能減排新政策的機制。 |